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坚守,是爱的另一种表达

来源:作者 作者:杨素宏

巴河西岸上的一个小镇,雨一直在下。

早上七点钟,派出所副所长马清打着一把黑色的折叠伞,走出派出所的大门。

马清沿着镇中央的那条街道走了一遍,见临街商铺没有发生进水的情况,他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天,然后长舒了一口气。

回到派出所,他掏出手机,先看了一下天气预报,然后迅速编辑了一条短信,发给当天要到派出所去采访他的我:“杨老师,这会儿通往石梯的盘山公路雨大路滑,你们可稍晚会儿走,注意安全!”

收到马清发来的这条短信,我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这天,是2016年6月30日。

从达州市区沿省道S202线一路向西,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慢慢盘旋。车窗外的雨,似乎是故意要为我与马清的相约增添一些诗意还是怎么的,从凌晨开始一直下着,直到上午,8点多钟了也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

我把雨刮器调到了快速档的位置,让挡风玻璃前方的视线好一些,然后找出一张音乐光盘插到车载DVD上,播放起《风雨兼程》这首歌来:“今天你又去远行,正是风雨浓,山高水长路不平,愿你多保重。记得那年初相识,也在风雨中,风浓雨浓情更浓,祝你早成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

约莫行驶了50多公里后,我们到了一座气势巍峨的大桥头,同行的达川区公安分局民警陈久川告诉我:这座大桥叫石梯大桥,是横跨巴河两岸的重要通道,桥的另一端便是石梯镇。马清工作的石梯派出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梯镇镇政府大院内。

在桥头停下车,望着烟雨濛濛的巴河,即将落入水面的雨滴,在风的着力下腾起了一阵一阵的雨飘状卷波,似指尖滑过琴键时起伏的音波,在我心中余音袅袅。

源于川东北巴中市南江县的巴河,经西北向东南婉蜒流经达川境内。千百年来用那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使巴河流域百姓昇平,祖先足音铿锵叩地,淳朴劳者丰衣足食,两岸变迁历历在目……

“杨老师,你们到哪里了?”我的思绪还在随着巴河的江水翻腾,全然忘记了马清还在河对岸担心我们路上的安全。

“马清您好,我们到石梯大桥了,马上就到哈。”

“今天的雨下得太久,不知道你们来的路上雨下得大不大?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的。”话还没说完,我们到了派出所门口。

细心的马清去找了张毛巾要来帮我擦拭头上的雨水。

“这不安全到了嘛,没事的!”虽然与马清是初次相见,但我们如老熟人般会意地笑了。

精干的马清显得有些瘦削,可他胳膊上壮实的肌肉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潜在的力量聚集着,举手投足间,我看到了一个精干青年民警行动的干净利落,就连他说话的语速也如同他唱豫剧一样富有节律。

 

雨,还在下。

我们的采访就在派出所二楼的过道里开始了。因时间有限,我们直入主题。

“我这次到石梯镇来采访你,想必事先你已经知道了我此行的目的哈。”

“知道一点,好像是……那个什么征文来着。对吧?”小伙子一点儿也不拘束,还把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的普通话改成了川东味儿的四川话。

“从你们局提供的情况简介上看,你是河南人,可你的四川话说得很地道哈!”我来四川近20年了,还学不会说四川话,可在四川工作生活刚刚6年的马清,却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原来,6年前,马清刚来四川的时候,他要么说河南话,要么说普通话。说普通话的时候,还时不时夹带些河南腔,虽然听起来比较好听,但当地老百姓,特别是没出过远门的中老年人都听不懂。

这可怎么办?上班后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语言障碍。语言没法沟通,工作就无法开展。

马清下决心用最短的时间攻克语言难关,一年? 半年? 三个月?不,一个月!

年轻人脑袋瓜就是灵活,也有天赋,半将不就带有当地方言的四川话,在马清的努力下,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硬是说得像模像样,外地人乍一听,还以为是从外面打工回来的本地人呢。

说话间,时间已经快接近中午12点。

“哟呵,该吃午饭了,我们所上人少,食堂没准备,只能请杨老师到镇上的‘苍蝇馆子’将就应付一下了。”派出所谢林成所长走过来表示歉意地说道。

四川人把街边的小饭馆统称为“苍蝇馆子”,意为卫生条件较差、 苍蝇到处乱飞的街边小饭店。

“谢谢所长!”马清趁谢所长转身取伞的时候伸了一下舌头。“对了,杨老师,今天我请客,我们到镇上去吃‘石梯蒸鱼’,这可是 ‘闻名川东’的招牌菜。到了石梯,不尝尝‘石梯蒸鱼’,那可是要留下遗憾的哈!”马清的热情,让我看到一个基层民警平时与人相处的魅力。

“‘石梯蒸鱼’是不是当年红军发明的呀?如果是的话,那我想,红军的战斗力肯定是势不可挡的哈。当年井冈山红军,可是吃红米饭南瓜汤战胜敌人的啊!”我跟马清开起了玩笑。

“可能是吧,没考证过……”马清的老实,又让我感到一种可爱的真诚。

“公款吃喝可不成哈!去吃碗面条就可以了。”我其实是想品尝一下那“石梯蒸鱼”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的,但又不想让他们为我破费。

 

 

马清入警时,就到了石梯派出所工作,那还是他按成绩排名自己选择的,6年来没挪动过。其实,以他的成绩,他本来可以选择离城更近些的派出所。

选择,或许是每个人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马清的选择,不仅具有一般人共同的经历,还穿插着一段美丽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6年多来,马清在石梯派出所的工作,是单调而重复的:值班接待、 接警处警、调解纠纷、入户调查、信息采集、治安防范、交通管理、打击破案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马清却做得有条有理、有滋有味、风生水起,辖区百姓是看着这个外地小伙子从一个新警慢慢成长为派出所副所长的。

“马所长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呐,从他来到我们这里后不久,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午饭后,我们来到巴河边的石梯大桥头,遇见与马清相识的石梯中学英语老师赵家勇。介绍过后,赵老师当面称赞起马清来。

赵老师还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讲起了他知道的关于马清的故事来。“马所长做调解工作还有一套哩,别看他是个毛头小伙子,但当他往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中间一站,用他那不紧不慢带着河南味的四川话,一五一十地跟双方当事人摆起条理来,就犹如往刚擦燃的火柴头上浇了水一样,那火柴头便无声无息地‘熄了火’,我们这儿的群众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纠纷灭火队长’呢。”

在与马清转悠了半个镇子后,倾听马清的讲述和路边群众的点滴介绍,我脑海里关于马清的故事渐渐丰富起来。马清在石梯镇所有的经历也渐渐清晰起来。

刚从别的单位调到石梯派出所当所长不久的谢林成告诉我,他以前虽然不在石梯工作,但据他所知,所里每次有抓捕逃犯的任务时,马清都主动请求承担,而且一抓一个准,从没有空手而归。

是啊,当警察6年多来,马清亲手抓获的网上逃犯就有5人,虽然每一次都未曾惊心动魄,但也不是没有遇到危险,就说2013年 11月8日凌晨在石梯镇指间缘网吧抓捕张家港市涉嫌盗窃抢劫逃犯董某某那次行动吧。当时,网吧里还有许多人在上网,为了不让逃犯感觉到即将面临的抓捕行动而发生意外,马清和民警们换上便服装成到网吧上网的,待走到董某某身边时,马清一把抱住董某某,在同事的协力下将董某某抓获,当场从董某某身上搜出匕首和藏刀各一把。

还有一次,辖区映祥村村民贺某某在外省打工时犯了案后潜逃回了老家,所里接到情报后,决定实施抓捕。但由于对贺家房内情况不熟悉,在摸不清逃犯位置和有无凶器的情况下,马清主动请求抵近侦查。当他发现逃犯贺某某正在厨房做饭时,迅即以最快的速度冲进贺家厨房内,在贺某某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就将其控制住并上了铐。上完手铐后他才发现,灶台的砧板上有好几把菜刀……

“工作上的事,我就不给你摆了哈,我想给您讲一讲我和我妻子的爱情故事,不知道符不符全合您的采访写作需要?”

“哦,这个好呀,求之不得呢!快讲快讲!”得到我的应允,马清似乎觉得找到了愿意听他倾诉爱情故事的知音,便如抖包袱一样一五一十地讲述起他和他妻子的爱情故事来……

 

 

马清和他的妻子张艳琴是河南老乡。

马清的老家是新乡的,张艳琴是郑州的。来四川之前,他们既不认,也无交,是什么让他们有缘千里来相会,在四川这片迷人的土地上成为警察夫妻?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同一个公安分局的警察同事?

在巴河边上的一条渔船的甲板上,和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马清把他和妻子张艳琴从相逢、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的经历和盘托出——

“是因共同的梦想,让我们走到了一起!”马清抬眼望着远处,把思绪拉回到了8年前的往事之中……

马清说,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2008年秋天那次入川参加招警考试的火车上。那年,刚从湖北警官学院毕业不久的他,从网上看到了四川省面向全国公开招警的信息,于是便报了名。

“没想到,在郑州上了开往达州的火车之后,车上人很多,幸好我买到了一张硬座票。火车开动之前,从过道上挤过来一个被挤得满脸通红的提着一个大行李箱的年轻姑娘,虽然模样小巧清秀,但从她稚嫩的脸上却有一种不怕被困难难住的毅力透出。我于是对她有了一种特殊的好感,不由自主地给她腾挪位置,其实我并不知道那座位就是她的。”

姑娘走到马清身边停下脚步,将行李放在马清旁边空着的座位上,然后拿着车票对号,在证实了座位就是她的后,她主动大方地招呼了马清:“你好!能帮我将行李放上去吗?”

马清默默地站起来,帮她把行李箱放到了行李架上。她说了声 “谢谢”之后,就没再多说话。或许,这是单身女孩子出门在外懂得保护自己的缘故。

“……现在想想,幸亏当时买了个硬座!”马清清楚地记得,这是2008年9月3日晚上11点钟发生在郑州开往达州的火车上的事情。

列车渐渐启动,喧嚣的车厢开始热闹起来,人们毫无倦意,天南地北胡侃海吹,奇闻趣谈似乎要把整个车厢拱翻。

马清性格外向,一会儿就跟邻座乘客打成了一片,交谈甚欢。座位旁边过道上站着一对从外地打工回达州的农民工夫妇,他们向马清介绍四川的好、达州的好,惹得一旁的姑娘睡意顿消,不时也插起话来询问关于达州的风土人情的问题。

深夜一点多钟后,疲惫的人们渐渐睡去,姑娘也趴在茶几上睡着了。

由于车厢闷热、气味难闻,睡不着的马清从包里取出《公安基础知识》复习起来。大概凌晨3点多钟,感到浑身酸痛的姑娘也从梦中醒来,她并没有注意到马清在看什么书。

上完卫生间后,她也从包里取出一本《公安基础知识》看了起来。

“你是去参加招警考试?”马清见她也在看《公安基础知识》,便主动向她搭讪。

“是呀,你也是去参加招警考试的?你报考哪里?”她答。

“我叫马清,报考的达州,你呢?”马清问。

“嘘,小声点,我叫张艳琴,也是考的达州,我的考点在八小,你呢?”他们找到了共同话题。

“我也是八小!”马清怕她不相信,还拿出了准考证给她看。

细心的姑娘瞄了一眼马清的准考证,看到了他真的叫马清,河南新乡人,毕业于湖北警官学院,比自己大一岁。

得知是河南老乡,同是警校毕业,又同是赴四川达州参加招警考试,且考场也是紧挨着的!张艳琴心里的防范意识顿时消除了,而两人之间的距离也瞬间拉近了。他们兴奋得再也睡不着,从警校生活谈到招警考试,从警校毕业后的茫然无助到四处考试的艰辛不易。

马清告诉张艳琴,警校毕业后,他跑过工程,在4S店干过汽车销售,做过客户经理,虽然工作都不错,收入也不差,但心中那份当警察的梦想却始终不能忘怀,可等了许久也没能等来河南省的招警考试,这次看到四川面向全国招警,就毅然辞了工作寻梦来了!

张艳琴也是一样的。警校毕业后,在没有等到河南省的招警考试之前,先报考了“村官”,并顺利地当上了“村官”。虽然“村官”工作也还行,可当警察是她从小的梦想呀。

在网上看到四川招警的信息后,是继续干“村官”还是去四川当警察?经过一番抉择,张艳琴决定“辞官考警”。于是,她带着梦想和希望踏上了开往达州的列车,然后,在车上遇到了马清,这不,两人觉得相见恨晚,就在这拥挤的车厢里谈到了天亮。

 

 

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更让人感动。

他们在达州考试期间,由于有了火车上的那一段交流,他们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达州,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共同经历了考场的检验。在回河南等待考试结果期间,他们两人又于2009年4月一同参加了河南省的招警考试,两次考试的结果公布后,马清没有被录取,而张艳琴同时接到了两个地方的录用通知。

马清有些沮丧。“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呀,真的是好丢人哟!”此时,张艳琴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特殊的感觉。

而对张艳琴来说,因为不管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两次招警考试都如此默契地走到了一起,感觉和感情都在追求从警梦的征程上得到了交融和升华。“我从来没有想过会遇到如此投缘的一个人!”是选择河南?还是选择达州?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别泄气,再等待第三次招警考试吧!”在马清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张艳琴决定再赌一把,放弃前两次录取。然而,放弃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那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老天不负有心人。2009年9月,马清和张艳琴再次赶赴达州参加了招警考试。这一次,或许是因为爱情的力量,他们俩同时被录取了,而且成绩排名相对靠前。

“当初,如果我选择了河南,我们将不可能在一起,现在能走到一起,这就是缘!感谢达州!感谢四川!”张艳琴的幸福感早已超过了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苦和累。

 

 

当警察虽然不是为了吃苦受累,但吃苦受累却是免不了的。

新录用的民警,都要先补充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经录取就能进入机关坐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

2010年2月,春节刚过,带着美好的梦想和人生追求进入达州警队后,马清选择了位于达川区与渠县、平昌县交界处的达川公安分局石梯派出所,而本来可以留在市区工作的张艳琴,为了缩短与马清的距离,能更好地照顾到彼此,她再一次做出了外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主动要求分配到达川区分局管村派出所工作。因为,她从地图上看到,管村派出所与石梯派出所同在S202省道边上相距不过20公里。可她却不知道,这.20公里山路是那么的难走,那么的“遥远”!

人生不管有多少次选择,而最终的那次选择,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此,马清在石梯当外勤民警,张艳琴在管村做内勤工作。“苦和累我们都不怕,只要是能够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坚守,我们也感到是幸福的,这绝对不是说大话!”这样的幸福观源自一个从小生活在郑州的姑娘的内心,那么对她来讲,还有什么苦不能吃?还有什么累不能受?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的呢?

远离父母,远离亲人,他们成了父母最大的牵挂。同时,父母也成了他们最大的牵挂。但是,为了梦想,为了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他们舍去了与亲人的相守而来到了巴山蜀水间,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凝铸光荣的梦想和忠诚的警魂。当然,如果仅仅为了一份工作,为了一只饭碗,为了守在亲人身边,他们完全可以在老家随便谋一个职业,找一份工作,过着在父母荫庇下的安逸生活。

在派出所里,马清除了内勤工作以外什么警务工作都做,常常不能按时回到所里吃饭睡觉。而张艳琴除了做内勤还兼管户籍。内勤工作和户籍工作都是细致活儿,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疏漏,所以她基本上是“5+2”、“白+黑”工作制:白天忙户籍办证件, 晚上加班做内勤报表……尽管他们都在充实地忙碌着,有时候一两个星期也没能见上一次面,但颗年轻的心却越走越近——工作稍稍稳定后,他们正式确定建立了“恋爱关系”。

 

 

恋爱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可是,马清和张艳琴的恋爱生活却是在聚少离多不常见面的状态下度过的。尽管这样,他们仍就快乐地享受着,因为他们早已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把各自的工作成绩作为检验他们恋爱进展的最好成果。

他们决定结婚了。日子就选定在马清的公历生日——2011年10月16日,更巧的是,张艳琴的生日也是同一个数字: 10月16日,不过不是公历而是农历的,据说,夫妻中这样的巧合是很难遇到的。

婚后不久,张艳琴的同事小江受命担负支援藏区任务,张艳琴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一倍。一天,正在上班的她突然感到恶心想吐、头晕目眩,请假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已怀孕1个多月了,可当时所里警力不足,暂时腾不出人来接替她的工作,她只好坚持了下来。然而,因为长期坐着工作和劳累过度,导致了她腹中的胎儿严重缺氧……等到援藏的小江回来接手户籍工作时,张艳琴腹中的孩子已经有8个多月了。

马清虽然近在咫尺,但因为工作忙没法照顾张艳琴,双方的父母又都在河南老家照顾卧病在床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不能来达州,即将临产的张艳琴只好决定回河南老家生产。由于春运期间车票紧张,他们费了好大周折才买到了一张火车卧铺票。

本来离预产期还有20来天,可能因为旅途太过劳累,张艳琴到家的第二天就出现了早产迹象。经过,15个多小时的疼痛与煎熬,他们的小宝宝终于降生了。望着平安降生的女儿,张艳琴很庆幸没有生在火车上!

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却被医生告知因怀孕期间过度劳累缺乏休息,孩子在腹中严重缺氧,造成了新生婴儿脑部重度缺氧缺血,如不尽快治疗,以后可能造成脑瘫,必须马上送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张艳琴哭了,她心如刀割地打电话给马清,马清听到这的消息,差点昏了过去,恨不得立刻飞到妻儿身边,可又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按医生说的把孩子送到重症监护室。

孩子这一进去就是一个月时间,期间还不许探望,每一天对张艳琴来说都是煎熬。

“我的女儿还好吗?有没有吃饱?扎针的时候哭了吗?”那种骨肉分离的痛楚只有做母亲的人才能体会。

女儿终于出院了,可医生又说孩子半岁以前每个月都要到医院治疗10天,观察20天。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艳琴和母亲就在家与医院之间来回奔波,每天送女儿进高压仓吸氧、做电疗、做康复运动、输神经节苷脂……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女儿终于慢慢好起来了,她和马清那悬在嗓眼子里几个月的心终于回到了肚子里。

 

 

产假很快结束,张艳琴带着还未完全康复的女儿回到了管村派出所上班。为了不影响上班,张艳琴跟马清商量,把孩子的奶奶请来带孩子,她上班的时候就由奶奶在宿舍里照料孩子。奶奶也已经60多岁了,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滑脱和膝盖骨刺、心脑血管等老年性疾病,但如果不把奶奶接来,她一个人实在无法照料孩子。

他们也曾考虑过请个保姆,但两人的工资加起来除去房贷、生活开支外,剩下的钱已经不够支付保姆工资。奶奶理解他们小两口的难处,强忍着病痛来到了达州帮他们带孩子。

孩子的体质比较虚弱,经常感冒发烧。管村镇卫生院医疗条件不好,孩子发烧10多天没治好,生生烧成了肺炎,最后只能转院到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

他们夫妻俩就这样各自以所为家,一个星期乃至两三个星期才能短暂地见一次面。到了女儿一岁多的时候,老家打来电话说马清的姥爷病危了,希望孩子的奶奶回去。

又一道难题摆在马清和张艳琴面前:老人回去了,女儿怎么办?由张艳琴带着孩子上班不现实,不仅影响工作,还有可能因为照看不过来而发生意外。而如果让奶奶把孩子带回去,奶奶是否吃得消?他们思前想后,最后只能决定让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

送走了女儿和母亲,马清和张艳琴同时在想,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四川工作,把年迈多病的父母放到一边无人照顾,而两人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家……这样追求和坚持究竟值不值得?特别是2014年10月份发生的又一个意外,让他们心如刀割:跟着奶奶在老家生活的女儿由于不小心被开水烫伤,脸上、身上起了20多个大大小小的水泡,背部烫伤面积达,30%,医院鉴定为二度烫伤……听到这个消息,马清和张艳琴都哭了,是嚎陶大哭!是撕心裂肺的哭!

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女儿被烫伤的时候,正是上级布置的“一标三实”工作冲刺阶段,任务重时间紧,他们两人都不好意思开口向领导请假,好在张艳琴的领导考虑问题周全:“小张啊,孩子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回去看看呢?按特殊情况给你批假,你明天就出发!”

回到老家照看女儿的日子里,张艳琴除了每天带女儿换药打针外,还要帮母亲照顾住院的爷爷。有时女儿因为新长的皮肤发痒忍不住用手去抓,为了防止即将愈合的伤口感染发炎,张艳琴整夜抓着女儿的手不让她抓而不能入睡。看着女儿痛苦,她的心更疼。

考虑到马清张艳琴这对双警夫妇的实际情况,分局领导在张艳琴从老家回来后,将她从管村派出所调到了离达川城区较近的河市派出所当外勤民警。虽然也时常24小时值班,也时常半夜两三点出警,但能一边工作,一边有时间早晚接送女儿上幼儿园,张艳琴已经感到很满足。

 

 

有同学和朋友问张艳琴:“你和你爱人这样的坚守究竟值不值得?且不说远离家乡不能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就连你们自己的女儿都没能好好地照顾。还有,你们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相距也不过几十里地,可你们实际上也是分居,好好想想吧!……”

这些问题,马清想过,张艳琴也想过,可他们都说,虽然生活上有许多不便和困难,但要让他们脱掉那身心爱的警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公安队伍,放弃自己痴心钟爱的公安事业,他们舍不得!他们坚信,只要初心不改,坚定信念,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的。

如今已是石梯派出所副所长的马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但他没有畏难,更没有想过退缩。他说,其实,我们都想过那种每天能按时下班回家,每天能见到父母和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平常人家一样的生活,可如果我们这些当警察的都按时上下班回家了,谁来守护辖区百姓的平安?再说了,寻常百姓谁家又没有困难?谁家不希望有警察的守护?如果我脱下了警服变成了一名普通群众,我也希望有警察在24小时守护着我们啊!所以我对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的理解是:人民警察的奉献和牺牲,是职责所在,是使命所在,有了人民警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这个社会才会平安。既然我和我的妻子是因为这个共同的事业和人生梦想走到一起的,那么,不管前行的道路上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携手共进,直到相守白头。

“我们的人生注定缺少浪漫,但并不意味着缺少爱。我觉得,我们的这份爱是广博而深沉的。我们身边的警察兄弟姐妹,虽然情况不如我们特殊,但他们同样是把最美好的爱奉献给了这个社会和国家,奉献给了亲如家人的辖区百姓,这种深沉的爱胜过一切浪漫!”

张艳琴,这位中原姑娘虽然没有做出过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她已经把自己内心深处最温馨浪漫的情意融入到了公安事业的血液当中——她在一篇自己写题为《有一种爱叫共同坚守》的心得体会文章中写道:“既然当初自己选择了警察这份职业,选择了警察做丈夫,我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履行责任和义务,与相爱的事业和相爱的人相拥相伴走过风雨人生。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彼此平安,家人平安,所有人都平平安安!”

 

 

入警6年多来,马清和张艳琴就这样长期在基层派出所工作,虽然岗位平凡,但他们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他们默默的奉献,给这个社会和人民创造着安宁和幸福。马清先后被达川区公安分局评为年度工作先进个人、追逃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张艳琴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也正是因为有像他们一样在基层一线坚守的千千万万个民警,才有我们这个社会的平安稳定和繁荣兴旺。

2015年8月31日,时任达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徐承在看到张艳琴写的心得体会文章《有一种爱叫共同坚守》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嗟乎!三捧《有一种爱叫共同坚守》细读详品,感人至深,纤笔虽显稚嫩,真切荡气回肠,热泪欲零,思绪飞扬,几多唏嘘,几多感慨。此般执着坚守,使人油然起敬,笔下文章豪侠气,纸上字句儿女情,东来河南新乡路,西立巴地达州人。

而此前两天的8月28日,达川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许高山也写下了这样的读后感:拜读了河市派出所张艳琴同志《有一种爱叫共同坚守》一文深受感动,作为局长我再一次体会到了基层民警、职工的不易。希望全局上下特别是年轻民警、职工要向张艳琴、马清夫妇学习,进一步增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增强事业责任心、家庭责任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为达川公安创新发展、为达川公安荣誉努力工作!

           杨素宏在老山.jpg

杨素宏,男,侗族, 1963年12月生,贵州省榕江县人。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历任部队团宣传股长、师组织科副科长、《战旗报》编辑、《人民公安报》记者,现任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刑警纵横》杂志主编,三级警监。发表过论文、文学、新闻作品数千篇300余万字,出版过论文集《战旗下的思索》、《党的建设新论》,长篇报告文学《雪山红旗》,编译图书《唐·张公艺百忍全书》等,曾任《军事写作大全·军事文学写作卷》副主编。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公安作家研修班学员。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张国庆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