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之声

一位老“戍边人”的“家”

来源: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作者:雷 跃

  身着迷彩

  腰挂开山“剽牛刀”

  肩跨 “佤族包”

  时常走在戍边队伍的最前方

  这一位名叫岩聪的护边员今年已经60岁了

 

 护边员岩聪(曾名:岩冲)

  云南普洱边境管理支队西盟边境管理大队勐卡边境派出所的60岁护边员岩聪(曾名:岩冲),一生致力于一件事:护边!逢山开道,披荆斩棘,成为了一代代戍边民警的“引路人”。

  “5岁左右,父亲就带着我走边境线,看界桩;1980年,我从事‘界务员’工作,一直到现在;1993年,我参加了180、181号界桩的修建……护边这件事,我已经干了大半辈子了。”岩聪说,中缅边境线多以山林为界,无天然屏障,数十年来,他陪伴一波又一波民警戍守着这里的每一块界碑、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河沟。

  据当地人介绍,中缅国界勘定后不久,位于大黑山山顶的中缅181号界桩被敌对分子砸毁,国家尊严被严重侵犯。时为少年的岩聪闻知此事,自发组织边民排查可疑人员,为国家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

  岩聪说:“几十年前,这里的毒品泛滥成灾,老子吸了儿子吸,儿子吸了孙子吸,几代人就这样完了。经过‘戍边人’的坚守与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和谐安宁。”

  生于斯,长于斯。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岩聪愈发知道守好边境线的重要性:“守住边境一线,就是保国内平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勐卡边境派出所组建“党员突击队”在边境便道搭建帐篷驻扎,全力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岩聪所在的社区也组建了突击队参战。由于岩聪年龄大,社区并未安排他参与执勤。可岩聪对大家说:“边境上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发生什么情况,没人比我更熟悉。”

  就这样,他和戍边民警走上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战斗一线。在此期间,他白昼巡线,带领“党员突击队”跋涉大黑山察看界碑;夜晚“堵洞”,住在便道旁的执勤大棚中,与大家一起把住关口。社区的干部劝说岩聪:“大聪,年纪大了就别进山巡逻了”。

  岩聪当着戍边民警的面反驳:“他们(民警)没有一个是本地人,常年驻守保我家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他们的‘导航’。再说了,走了大半辈子的边境线,你叫我不走,我怎么会习惯!”

  “年龄大了可以退休,可对边境的忠诚不能褪色。”对岩聪来说,护边更是一种情怀。

  此外,岩聪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边境地区的佤族文化传播者。他经常将惠民政策、法律规范、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识翻译成佤语,通过广播在边境地区传播,也多次参加大型活动,表演佤族民间舞蹈、乐器,传播和传承佤族文化。

  他说:“终究会有走不动的一天,那时我就用佤语给下一代讲一讲我们‘戍边人’的故事,希望能把这种精神代代传下去。”

  “家是边防‘哨所’ 我是护边‘哨兵’ ”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