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之声

侗族村寨,来了一群穿警服的“陌生人”

来源:新警事儿 作者:袁猛

腊八刚过,记者来到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相比于北方的寒冬大雪,这里烟雨空蒙。寨子与寨子之间风雨桥,在群山中若隐若现。半边砖瓦墙,半边木质房,环山公路旁的吊脚楼里,侗族、汉族、苗族、瑶族、壮族等群众在此错落而居,和谐共处。

微信图片_20200116135139.jpg

三江具有侗族特色的鼓楼

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和民警们的努力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修好了致富路,亮起了新路灯,翻修了新瓦房。在这里,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得到根本性解决。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贫困群众言语间,对这群穿警服的帮扶人不胜感激。不过,他们刚来时,在三江贫困群众眼中却是一群穿警服的“陌生人”。

刚开始听不懂侗话

“‘占妈’(音译)在侗话中是吃菜,‘占爸’(音译)是吃鱼,我以为是汉语中‘爸妈’的意思。”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派驻到独峒镇独峒村的第一书记覃宝田,提及刚到独峒村时闹的笑话,仍忍俊不禁。

覃宝田尽管在三江本地工作,但十里不同音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要想让群众信任你,首先就要与群众说得上话、交得了心。”覃宝田说。

唐朝村,是公安部对口扶贫三江侗族自治县63个贫困村之一。“语言不通,又急于找到工作突破口,刚开始我情绪上也有波动。”公安部禁毒局干部朱振,2019年初被选派担任唐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刚开始也遭遇过类似的“囧”。

面对语言不通的难题,朱振的做法很简单——“学”。串百家门,找百家人。朱振走访贫困群众时,找翻译,打手势,吃夜饭,打油茶,向年轻人学习简单常用的侗话,在节日里穿上侗族服装,与当地群众一起庆祝。

几个月下来,村民愿意主动找朱振聊天。朱振也搞清楚了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找到了“贫根”,心里也有了底气。

他们让寨子亮了起来

微信图片_20200116135142.jpg

寨子与寨子之间象征福气的风雨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

“消除贫困,同步奔小康!”

……

在三江独峒镇,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无不昭示着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在独峒镇八协村公路两旁,记者看到,太阳能路灯的白色灯杆上,“国家移民管理局援建项目”几个蓝字,格外醒目。

三江下辖村落大都是依山傍水,山路环绕,上坡下坡是常态。“没路灯前,晚上出门都要带灯。”八协村村支书梁永杰告诉记者,“‘他们让寨子亮了起来’,这是寨子里群众的原话。”

微信图片_20200116135145.jpg

印有“国家移民管理局援建项目”蓝字的灯杆

国家移民管理局推出的“亮灯工程”,截至去年底,共为三江安装路灯1173盏。1173盏路灯照亮了群众回家的路,也照亮了群众奔小康的心。

路通了,灯亮了,旱厕改造了,蓄水池建起来了,卫生室与县医院医保系统也联网了。国家移民管理局还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509.85万元,让三江2533户贫困家庭的房子也亮堂起来了。记者看到,临近年关,独峒镇公路两旁,到处都是建新房的村民,一派热火朝前、欢天喜地的景象。

“寨子与寨子之间都有风雨桥相隔,风雨桥就是群众心中的‘福桥’。”站在八协村名为“巩福桥”的风雨桥上,独峒镇镇长吴道乾由衷感叹,“现在的脱贫攻坚工作,才是真正为独峒镇的贫困群众带来了福气的‘福桥’。”

过来家里吃蜂蛹

微信图片_20200116135148.jpg

覃宝田到已经脱贫的杨包海家回访

1月3日早晨,雾气弥漫,公路旁的山竹,在沟壑与公路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隔离墙。

记者跟着覃宝田进村前,他不忘穿上一件印有“第一书记覃宝田”字样的黄色马甲。“必须这样穿,让贫困群众第一眼认出你。”

今天要回访的是已经脱贫的村民杨包海,他是覃宝田负责的8户扶贫对象之一。提及杨包海,覃宝田有说不完的话。覃宝田任独峒村第一书记之前,在建卡立档时,因为信息偏差,造成杨包海无法享受到危房改造资金。“我后来为他争取到了3.5万元的房屋危改资金。”

绕过几座山后,到了杨包海家。此时的杨包海头发有些乱,穿着格子围裙,正在做木桶和板凳。屋子里整齐有序地堆满了很多板凳。“他用了一年多时间学会了木工手艺,现在十里八乡都知道他。”覃宝田说。

“覃书记。”略显木讷的杨包海,用侗话给覃宝田打了声招呼,并邀请他到楼上坐。

上楼后,杨包海望向记者,说了一句侗话,比划个“四”。“他家里有4个孩子,没办法出去打工,只能自己学手艺。”覃宝田为记者翻译。2018年,覃宝田为杨包海争取到的2万元的小额贷款,成为杨包海做木器生意的启动资金。“现在我和他已经是朋友了,路上碰到,他还邀请我去家里吃蜂蛹。”

从只能听懂部分侗话,到现在与贫困群众吃油茶、聊家常,这群穿警服的“陌生人”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信任,将帮扶工作做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里,成为贫困群众眼中可以说心里话的人。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