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之声

高墙之内,有“艾”,也有诗和远方

来源:平安时报 作者: 郑莲花

冬月初六,12月1日,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

而就在两天前,也就是11月29日(周五),杭州市看守所举行开放活动,宣传和普及艾滋病知识。

微信图片_20191202124510.jpg

很多人,谈“艾”色变。但请多些温柔与尊重,多些理解与关注,其实,高墙之内,也有诗和远方。

早在2003年,杭州市看守所就率先在浙江设立了首个艾滋病监区。时间,从来都不会说谎。行进在这见证发展的16年里,杭州市看守所已安全羁押监管“涉艾”在押人员700多人次。艾滋病监区先后获得“青年文明号”、集体三等功,监区民警多次立功受奖,锦旗和感谢信50多件。

目前,看守所艾滋病监区关押43人,负责监区管教的民警有两位。“怕家人担心,索性不告诉他们!”其中之一的陆警官(化姓)说,从2014年7月调至艾滋病监区工作以来,就一直瞒着家人。在艾滋病监区工作过的大部分管教民警,都没敢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具体工作,他们笑称,自己是“地下工作者”,保密工作滴水不漏。

本报记者深入杭州市看守所艾滋病监区,记录还原这群真实、勇敢、有爱的人。

第一人称的“我”,历来是最具还原性的表达,那么,希望这些质朴却有力量的言语,能给你带来更多的震撼和触动。

地下6年

陆警官是个军转民警,2005年10月转业到杭州市看守所,这14年里,他在各个监区都轮转过,提审收押、未决犯管教、巡视监控。但在艾滋病监区当管教,意味着挑战。这六年,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在思考怎么进行自我对话,怎么用爱进行一场“心灵的博弈”。

陆警官自述:

我知道,这是一份不简单的工作。因为每天面对的是艾滋病在押人员。但我做好思想准备,要给自己和他们,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2014年7月7日,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因为这天,我从退休同事手中接过涉艾监区管理,真正挑起大梁。工作不到半年,一天,我就收到了刑满释放人员川子(化名)寄来的锦旗,感谢我管理有心和人性化的关怀。

川子的故事,至今烙印在我的脑海里:2014年6月,因贩卖毒品被刑拘羁押,吸毒成性,处于艾滋病发病期。抓捕前,曾暴力抗法。后来,因为余刑三个月以下留所服刑,12月4日,川子刑满释放。羁押期间,我是他的管教民警。每天至少两次到监室,嘘寒问暖,和他谈心,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及时提供生活所需用品,牛奶、苹果、鸡蛋,想让他吃得健康一点,提高免疫力,也对生活多一点乐观。这期间,我从来不穿防护服,戴手套,因为我知道,这是歧视的代名词,如果他们要伤害人,根本不需要武器,只需要咬一口、抓一下就可以。也正是我这样一份尊重,换来了他们的信任。我知道,如果我的关爱多一些,就会换来彼此成长、彼此护航的过程。

这样的想法,同样可以在无国界的接触中付诸实践。记得,有一名外籍在押人员皮特(化名)。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一开始交流困难。我发现他经常流泪,仔细一问,得知原来是因为饮食不习惯,吃不饱,想家却又害怕回家。我马上拿来牛奶和苹果,又联系了有关人员帮忙写信。经历了这一次之后,我就在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不能教他写汉字学会查字典。就这样,我在监区教会了他简单的汉语交流。皮特被驱逐出境临走时,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感谢中国,感谢管理。

这一刻,真的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在这座远离城市喧嚣的看守所里,我看到了漫漫前路上的光亮。

2017年,这是艰难的一年。尽管现实如此,但我没有被困难吓倒。印象最深的是,在押人员小鱼(化名)抵抗管教、殴打同监人员。他是2015年入所的,2017年3月执行死刑。死刑复核人员期间,小鱼也等来了自己的38岁生日。当然,这也是他此生的最后一个生日。当时,我在想,这也是教育的良机,哪怕明天可能要执行死刑,前一天我们仍要继续管教。当我把生日蛋糕交到小鱼手中时,他哭成了泪人,双手合十连声谢我。“想不到在高墙里,还能有这么一份礼物,真的对不起管教,真不敢在监室打人了,我错了。谢谢看守所,谢谢所领导、大队领导和管教。”

同样艰难的还有2018年,这一年,涉艾人员中,有身患艾滋病、同性恋、抑郁症、自卑症的,有精神分裂症、艾滋病、胃穿孔的,有吸毒成性四肢发黑的,有拒绝服药装疯卖傻的、有不服管教出口谩骂的……但我始终相信,这些都不是难题,于是继续用我的耐心和关爱融化了他们心中的冰点,让他们找到新的出发点。这一年,我也挺了过来。

我长得不帅,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我依然自信,我从事的工作也很美。因为,能把他们从人生的谷底拉回现实,我觉得,这就是我出发的意义,工作的意义。

再度回监

在杭州市看守所艾滋病监区,除了上文提及的陆警官,还有郑警官(化姓)。郑警官是艾滋病监区的第一批专职管教民警(2003年-2007年)。2007年时,因为工作需要,被调至其他监区。这一回,他重回艾滋病监区负责管教。说到第一次与“涉艾”在押人员打交道,说到那些让人感动至深的人和事,他记忆犹新。

郑警官自述:

2003年底,艾滋病监区刚成立时,一次性收押了13名“涉艾”人员。早年,艾滋病人员犯了事,没有被羁押,可是自从2003年开始被关进看守所,情绪上就会有很大的反抗。

到监区的第一晚,所有人开始“闹监”,砸门、砸水龙头、大喊大叫……到最后,管教民警只能穿着防护服冲进监室控制。

当时,还没有关于管教涉艾人员的可参照模板,但杭州市看守所在管教涉艾在押人员方面,是首吃螃蟹的。难度高、压力大,这份工作做起来真的不容易。虽然,平时除了管教纪律,但我一直认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他们跳出冰点,找到出路。目前,90%的在押人员都是因为曾经的不洁性行为感染上了艾滋病。为了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我都没戴手套、口罩,直接跟他们谈心。

年轻的在押人员林子(化名)找到我,只为一件事而来,想让我帮忙,让他父亲来所里见一面。

林子25岁,杭州人,被关押前,有份不错的工作。但他一直不敢告诉家人自己是同性恋。感染了艾滋病后,又自暴自弃染上了毒瘾。吸毒的同时也容留他人吸毒。

今年2月,林子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关进艾滋病监区。林子来自农村,农村里最忌讳的有三种情况:同性恋、吸毒、艾滋病。可偏偏这三种他都有,他的母亲因为承受不了压力,投河自尽。林子的刑期是6个月,当时,我就在想,先瞒着他这个消息。想等他刑满释放时,再告诉他。不过,没想到林子在见律师时,提前知道了这个噩耗。当时,他整个人都崩溃了。所以,觉得有愧于父亲,想在出所前见一面父亲。而这时,我也担心林子会有轻生的念头。

我当时这么对他说:“异性恋虽然占世界上的大多数,同性恋是一小部分,但性取向的东西并没有对错之分。每一个人群,都要自尊、自重和自爱啊。”听完我说的这些,林子抱头痛哭。

到了8月,林子刑满释放,家人来接他出所。他和我保证,出去后好好工作,重新做人。过了一段时间,林子在电话中告诉我,自己找了份编程工作,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后来,还给我送了面锦旗感谢。说实话,我挺感动的。

涉艾死刑犯临行前,我都会送他们最后一程。

记得死刑犯刚子(化名)在被执行死刑前,被法警押进提审室,当时我走在前面。这是执行死刑前的必经流程,提审、确认死刑犯身份。突然,刚子在我面前跪了下来,磕了几个头。我当时有点错愕,因为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场面。

刚子哭着和我说:“管教,对不起你,临走前,一直想和你道个歉。你没有因为我的病歧视我嫌弃我……”刚子因为贩毒,2004年被判处死刑,定于2005年8月执行,因为有艾滋病,所以关押在看守所的艾滋病监区。

艾滋病监区的在押人员,集刑事犯罪和疾病于一身,身心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在押期间,刚子曾向管教民警吐痰,故意尿床、拉大便在身上,甚至想劫持民警越狱,这些直到执行刑罚前都没有改变。他也成了民警的重点关心对象。但万万没想到他会和我说这些话。

我的孩子还小,我也担心职业暴露的问题,每次回家之前都会先把手洗干净。每次拿体检报告时,也会小紧张。每次和朋友吃饭时,对方半开玩笑,但内心还是会对外界歧视的眼神不习惯。不过,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平时一直都非常注重学习前沿新知,然后分享给在押人员,让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

每个在押人员背后都有一段过往和故事。高墙之内,他们一开始是孤独者,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多做一点,慢慢的,就会是他们最好的倾听者、改变者和见证者。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关注、理解、帮助他们。

【记者手记】凡者不凡  “艾”不色变

记者 郑莲花

这次采访,完全颠覆了我对看守所艾滋病监区的“最初设想”。尤其是听完两位管教分享的故事和面对面采访了涉艾在押人员之后。

文中人物之所以都用化名化姓,是出于一份尊重的考虑。

郑警官和我说,一般同行真的不希望把个人信息真实体现,因为很怕家人提心吊胆。他坦言,当时多多少少也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调回艾滋病监区,可是所长找过他3次,告诉他艾滋病监区需要他,于是他重新回到监区,回到熟悉的岗位。其实现在很多人谈艾就色变,主要是因为对于这个病况不够了解,因此,这需要多掌握最新动态常识,全社会共同参与,一起面对问题。“艾滋病其实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在押人员里,感染上艾滋病的人,来自各行各业。”

在监区的阅览室里,我还见到了愿意接受采访的在押人员聂某(化名)。聂某原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谈吐得体,外形俊朗。去年4月,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收押时,被确诊有艾滋病。刚到看守所,聂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陆警官一直告诉我,逃避问题只会让人痛苦,勇于面对才能让内心强大。”当我问他,被关押的这20个月来,最让你感动的是?他说,生日那天,陆警官给我煮了一大碗泡面,送到我的监室,让我和室友分享,真的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记得我的生日,那一刻,真的特别暖心。

杭州市看守所所长徐平说,看守所的书,是最受欢迎的,每天临睡前,在押人员都会看一段时间的书,用看书来填充时间,汲取精神养分。看守所特别重视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总会及时更新书籍。

而在监区的宣传墙上,贴着在押人员的手写信,其中一封这么写道:希望郑警官在我释放后,继续对我帮助教育,以免我又吸毒或误入歧途……一个在押人员能有如此转变,一定是和管教建立了很深的信任。

 16年,时光远去,但那些个暖暖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监区的墙上,仍保留着管教民警为涉艾人员过生日的照片。致敬每一份勇气和坚守,致敬每一份靠近与关爱,凡者不凡,为“艾”发声,谈艾不色变,让绝地充满阳光。同时也期待,能有更多的“阳光”,照进高墙,照进每一位涉艾在押人员的心扉。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