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音舞

妙笔儒将李炳天

来源:微信公众号(渤海周刊) 作者:齐斐斐

微信图片_20190801093855.jpg

和蔼、亲切、幽默、儒雅、风趣,李炳天看起来完全没有军人的严肃,倒很像一位离开故土多年的老乡。在不大的客厅里,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从军掠影,书案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的书稿。看着这自下而上泛黄的书稿,让人不禁想探究将军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莘莘学子心

1955年阳春三月,在一个清冷的黎明,李炳天出生在沧县仵龙堂乡东卷子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里。那个年代,缺衣少粮,度日已是艰难,读书更成了一种奢望。回忆起苦涩的童年,将军感慨至深:“我都9岁了,还没上学,看着哥哥姐姐破旧的书包,心中羡慕不已。有一天,我的手不听使唤,伸进书包,偷出了三哥的课本。”

那一夜,单薄的身影晃动在豆大的煤油灯下,一段段简短的文字在这个9岁孩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花。“其实当时也不认识几个字,不会的便喊起熟睡的哥哥来问个明白。”

几个月后,全国农村开展扫盲运动,得益于这个运动,李炳天上学了。第一次来到课堂的那一刻,他激动不已。老师发现他一二年级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索性让他跳到了三年级。那个年代的娱乐项目少之又少,推着磨背课文是李炳天最快乐的事。同时,当时的样板戏和评书对李炳天影响较大,每逢夜幕,村中大槐树下,老艺人精彩的表演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也给懵懂的李炳天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将军说,他的一生总有贵人相助。他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恩师罗盟和刘赫勋。罗盟是他在旧州镇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这位饱学之士藏书很多。当时李炳天就是个小书迷,可正值“文革”,罗老师不敢直接把书借给他,就在书外包上书皮,名曰几何、语文,散于书桌上,等待这个小馋虫大饱眼福。李炳天是个聪明孩子,半夜时分,他偷偷起身去拿书,吸取了不少文学精华。

1974年,毕业回乡教书的李炳天参加了沧县文化馆创办的文艺青年学习班,辅导老师是刘赫勋。他看到李炳天的一些文章和对文学的见解,打心眼里喜欢他,处处加以鼓励,这更激发了李炳天对文学的热爱。年底,李炳天从军,刘赫勋特意给卫戍区十六团政治处写了一封推荐信,希望给予培养。

漫漫从军路

像李炳天这样的青年才俊,在那个年代,部队也很缺少。从沧州带走他的指导员郑印杰对他十分欣赏,想把他留在身边,但最终被团部报道组要去,成了一名报道员。“报道员要定期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这是我步入文坛的第一步。”当年,李炳天创作的一组歌颂毛主席的诗词在《北京文学》和《体育报》上发表,开始受到部队首长的关注,后来被部队派往《北京文学》编辑部学习,文学造诣与日俱增。他的长篇诗歌《扎根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配乐播出,中篇小说《沧州噶家五世传奇》、报告文学《空港安全神》先后在《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上发表。

1991年,时任公安部边防局政治部团级干事的李炳天被派往边防采访。北国边疆高寒酷冷,看着眼前的一座座雪山,看着满脸冻疮仍然在风雪中戍守边疆的战士们,李炳天的心在颤抖。新疆红其拉甫边防站,海拔5200米,“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这是个不毛之地。含氧量只有50%,永远也煮不熟饭。大雪封山,半年都会断联。“那里的前哨班有四名战士常年驻守,他们日日八目相对,对那里的一切,甚至彼此都太熟悉了。”当李炳天翻开班长罗文科的日记本时,扉页的一句话顿时让这个七尺男儿落泪了,“我渴望见到一块陌生的石头。”

当天晚上,李炳天的脑海中浮现的全是边防战士那苦苦憨憨的笑容。他明白了那份孤寂与坚持,当夜提笔一鼓作气写下散文诗《渴望陌生》。“我不奢望见到一个陌生的人,因为他到这要经历几多酷暑和寒冬。我不奢望见到一只陌生的鸟,因为它飞到这就耗尽宝贵的生命……”这篇散文诗在当年的华人散文诗评选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后被收入新编的《大学语文》中。

他还被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所感动:一位战士在新疆从军三年,家乡有他魂牵梦萦的姑娘,二人以情书相系,可是因为大雪封山,书信中断。当他寄出第96封情书的时候,却迟迟没有姑娘的回信。小伙子心急如焚,待转过年来回家探亲时,姑娘已是红妆待嫁他人。小伙子回到部队,把96封情书全部埋于雪山脚下。之后,只要有类似情况的战友,都会把自己曾经的感情埋于此地,李炳天给它取名“情书塚”。2005年后,李炳天先后任吉林边防总队、公安海警学院政委,内蒙古边防总队政委、总队长。不管在哪任职,李炳天每年都为战士们举办一次集体婚礼。让他们的感情有所归依。期间,他的作品《情洒边关》《真诚》等在部队传唱。

除了诗歌散文外,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蓝色较量》《铁血豪情》陆续出版,并被拍成电视剧,激励国人。

深深故乡情

说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将军说了一句话:“自古忠孝两难全。”从军几十年,和父母承欢膝下的时日,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少小离家老大回。如今,60岁的李炳天已退职休养,担任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创作室主任。他说,这么多年来,藏于心底最深的还是那份浓浓的乡愁。落叶归根,漂泊了大半生的游子回家了。

母亲73岁离世。生前,他没有伺候过一天,这是他解不开的心结。今年102岁的父亲,大年初九也因病离世。“有父母健在,那是家乡;送走了老人,那就是故乡了。我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热爱这里的文化。”李炳天说。

回乡后,他以家乡为背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为弘扬沧州文化作出了贡献。“很多外地人,一说沧州都是林冲发配之地,其他知道的甚少。但是沧州的文化博大精深,真正的精髓是盘古故里、武术之乡、杂技之乡、实事求是的发源地、《诗经》源头等。”说起文化,李炳天对沧州的文脉如数家珍,他的沧州魂系列《中华武魂在沧州》《中华医魂在沧州》《中华诗魂在沧州》先后在《沧州日报》发表。

这些日子,李炳天正忙着写歌。他认为,一个部队有军歌,一个地方更要有属于自己的乡土民歌。在沧州电视台、群艺馆等老师们的帮助下,20首体现沧州风土人情的歌曲即将面世。目前,这些歌曲已完成首次录制,《沧州之恋》《沧州是我家》等,朗朗上口的歌词,婉转悠扬的曲调,再加上情真意切的歌唱,曲曲动听。“将来歌曲录制完毕后,我想让这些歌曲进校园、进社区、上广播电视。让咱们沧州人唱沧州歌、抒沧州情、传正能量,为沧州的文化之城建设增砖添瓦。”李炳天说。

采访结束,记者感慨,《谁说山西好风光》《沂蒙小调》《太阳岛上》,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陡然增色,名声大震。有悠久历史的沧州,呼唤着有责任有学识的专家学者写出歌颂沧州的歌。李炳天将军迈出了喜人的一步,我们祝贺他成功,同时也期盼更多人写出更多歌颂沧州的好歌曲。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