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房
一
它不是船,但走近它,却总能听见隐隐的潮涌声,如钱塘大潮般一阵强似一强,穿过悠长的时间隧道奔涌而来,如万马奔腾,似万面战鼓擂动,从百年之前那个“天然本色,秀资天成”的嘉兴南湖上,一路披荆斩棘,历尽艰难险阻和坎坷,也丝毫不减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磅礴之势……
一群目光犀利坚定、敢为人先的年青弄潮儿,怀揣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的勇毅和执着,从百年之前的上海望志路那间地方特色浓郁的石库门楼房和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上踏浪而来。
虽然只有13人,但他们比井冈翠竹更坚韧挺拔,比皑皑雪山更坚定不移,一步一步百折不挠浴血奋战而来,一点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璨然绽放……
仅仅过了四年时间,伴着1925年2月徐徐的春风,南湖红船上的星火便在千里之外的齐鲁大地上,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怒放成一束熊熊燃烧的火炬:中共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支部正式成立了!这是济南也是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党支部。
从此,这个曾在1922年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的铁路大厂,有了一个响亮而经久不衰的名字:红色大厂。
二
走进济南西槐树街这个始建于1910年的百年大厂,迎面而来的不仅有它成为济南近代工业文明遗存地标的各种历史的和现代的建筑与产品,更能看到或听到嘉兴南湖红船上的红色基因是如何在此蜿蜒流淌,灿然成铁路大厂人引以为傲的红色历史记忆,葳蕤成“红色文化搭台,特色经济唱戏”的极具红色基因的铁路大厂文化,引领着这个诞生于战火硝烟之中、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的铁路大厂,走过沧桑百年,依然枝繁叶茂,活力十足!
“我们这个厂子里,不少家都是二代、三代甚至是四代人都在这儿干。大家不愿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与它独有的红色基因相关。”已在铁路大厂工作了33年、现为厂史馆工作人员的韩师傅骄傲地说完这话,一脸凝重和有些神秘地问我:“刚才听到我们厂的上班号了吧,知道为什么是军号声而不是铃声吗?”
“曾是军工企业,或是生产过与军工有关的产品吧。”说真的,刚才在厂门口听到厂区里骤然响起的亲切而熟悉的“哒——滴滴——哒哒哒——”的嘹亮军号时,我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呢!恍惚是回到了老部队而不是来到一个百年老厂。看到工人们身着整洁的灰色工作服,快速有序地通过门岗走进厂里,我禁不住有些疑惑了:从网上搜到的资料看,这个百年大厂,当初是为满足建成后的津浦铁路(也即现在的京九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修理需要而配套修建的铁路大厂,似乎没有做过“军工企业”的历史,可为什么会在如今连部队才刚刚恢复播放军号的时代,用军号来代替上班铃声?
韩师傅热心地告诉我说,这个铁路大厂自1910年由德国著名建筑设计者、也是济南老火车站的设计者赫尔曼•费舍尔设计建立以来,厂名先后用过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济南机器厂、济南机厂、济南铁路工厂、济南机车车辆厂和现在的“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曾创造并保持了年修理蒸汽机车545台,累计修理蒸汽机车14402台的全路最高纪录,被誉为“万国机车都能修”;也曾在1993年转产制造铁路货车后,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转产、当年出车、转产不停产,月交货车965辆”的纪录,被誉为“济南厂速度”,但却从来没有做过军工企业。但在济南刚解放时,厂子曾被军队接管过一阵子。二十来年前,厂里也曾把之前一直沿用的军号上、下班声改为了拉铃声,就是早年蒸汽火车顶上报时用的那个大铜钟, 绳子一拉,就会发出清脆、响亮、悠远的“当——当——当——”之声。可用了没多久,诡异的事情就出现了,厂里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些不安全或影响安全的事故或症候,于是又改回用军号作为上下班号声。结果,直到现在,一直都平平安安的。
“真有这等奇事?”我和别一名同行老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反问道。
“我亲身经历的,还能有假?!”韩师傅一脸朴实、谦和地强调道,由不得我们不信。
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一个提示、暗示或佑护吧。
看过该厂为纪念建厂百年、建立企业党支部近百年而精心摄制的《红色记忆》纪录片后,我似乎找到了一点儿答案;见过该厂厂史馆“红色大厂”专题展览后,我觉着我已经找到了所需的答案。
三
纪录片中,那一帧帧浸着历史烟云的黑白照片,那一个个印着岁月之痕的各种镜头,如一位位诲人不倦的学者和老师,声情并茂地还原和讲述了济南铁路大厂百年沧桑中,曾经饱受的屈辱和磨难,曾经创造的业绩和辉煌。
它是一个大厂,也是一个老厂,但更是一个与南湖嘉兴红船前行的航迹遥相呼应的红色之厂。
早在1921年初春,那个出生于山东诸城一个佃农家庭、曾在济南求学并考入山东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青年才俊——王尽美,就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厂“红房子”公所,组织工友学习班,教工友们识字读书,给他们介绍苏俄的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讲授革命道理,发现并培养了李广义等300多名工人骨干分子,并派出其中的代表去北京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学习。
几个月之后,即1921年6月上旬,工尽美等革命先驱又以大厂“红房子”公所为基础,成立了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人俱乐部,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革命的火种如春雷般集聚着、壮大着。
一年后的1922年6月18日,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会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工会组织。
“它的第一任厂长,也是该厂和济南火车站的设计者赫尔曼•费舍尔,压根儿没有想到,大厂的工人们会从他的老乡——马克思那儿汲取营养,走上了一条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道路。”从此,济南铁路大厂的工会组织成了山东省、济南地区工人运动的排头兵和风向标。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南湖红船启航近4年的1925年春,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党支部——中共大槐树机厂支部诞生了。它标志着济南铁路大厂的工人运动从此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和强有力的领导,红色大厂作为山东省党的活动中心的地带和作用更加突出。
那个原本为厂里技术工人专属居住的“红房子”,也因它孕育出的红色火种,不但点燃了济南、山东地区工人运动的熊熊大火,而且影响和推动了津浦铁路沿线工人运动的进程,记录和留下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党的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太多的、难以忘怀的故事,而如嘉兴南湖上的红船一样,成为这个百年大厂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和缅怀王尽美等革命先驱的一个窗口和阵地。
革命战争年代,济南铁路大厂人秉承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等先驱播下的“红船精神”之本色,叫响了“战斗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在抗日战场、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都活跃着铁路大厂人奋勇前行的身影,展示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担当精神,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可歌可泣的时代乐章。
新中国成立后,大厂职工满怀激情,用担当和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新造“跃进型”机车,抢修了“友好号”、“毛泽东号”等多种型号的蒸汽机车,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铁路运输事业做了不朽的贡献。曾五次获得铁道部竞赛优胜红旗,被省委命名“大庆式企业”,修理的蒸汽机车车型多达10余个,用户遍布全国各铁路局和地方20多个省区的工矿企业,创造了年修机车545台、累计修车14402台的全路最高纪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和先进人物,一大批能工巧匠,
1993年,济南铁路大厂人果敢转产生产铁路货车,并创造了大型企业“主产品结构调整,新老产品平稳过渡,转产不停产”的奇迹。
这些物质成就的取得,与大厂延绵不断的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助推密不可分。
这与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每一步都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脉相承的。
四
面对着厂史馆红色梯形展板上王尽美等革命先驱的照片和他们深情期待的目光,我真想大声告诉他们:你们当年披荆斩棘、前赴后继所追寻、奋斗和希冀的,如今都已如你们所愿——
百年前,山河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如今,岁月静好,百姓安康;
百年前,国弱家贫,艰难追寻世界的脚步;如今,国富民强,中国已从全球化的“后来者”一跃而成为“并行者”乃至“领跑者”,“领跑”的不仅是经济,也包括文化。
而你们用不懈努力凝结而成的红船精神,已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起筑成了我们的精神高地,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在红色光芒的照耀下,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以“坚定执着追求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井冈精神,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和辉煌。
百年济南铁路大厂,即如今的“中车山东公司”,亦如厂区西边那棵百年大槐树一样,历练百年风雨更郁郁葱葱,始终开枝散叶于共和国繁荣发展的岁月长河与历史大潮中。
作者简介: 蓝茹,原名吴何岷,退役军人,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首批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首届公安作家高研班学员。拙文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人民公安报》和《中国作家》《啄木鸟》《山东文学》《美文》等报刊,已出版军旅散文集《逝水如兰》、公安题材纪实作品集《泉城俏警花》等多部作品。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刘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