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作家李迪的战友情缘
也许有人会问,李迪不是著名作家吗,怎么会是你的战友?
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的确,李迪是作家,而且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创作成果特别丰富的大作家。他的突然病逝,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损失。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专门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赞李迪是“一位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人民的歌者”。
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一文,粗粗浏览,怦然心动。这是一篇连载的报告文学,由于我曾多年在公安机关预审部门工作,对看守所的情况比较熟悉,也就顺理成章仔细阅读起来,谁知一下子就被迷住了。文章里的小标题“戴脚镣的舞者”、“风中,那一把红雨伞”、“有条小狗叫花花”,以及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文笔,居然让我看完了今天的报纸,又盼望着明天报纸。最终读完整篇的纪实连载之后,感觉就像炎热的夏天喝到了雪水,全身心的凉爽!我又仔细看了看作者的名字——“李迪”,恕我当时孤陋寡闻,竟猜想可能是丹东看守所或丹东市公安局的秀才民警写的?作者非常熟悉看守所的内部情形和民警的工作性质,我知道公安队伍里有许多能写文章的民警秀才。后来,又觉得可能不是,因为从潇洒、活泼的文风和老到的遣词用句上来看,应该是一名作家。但不管作者是谁,我建议在《警察文化沙龙》杂志上转载《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并得到了主管领导张策的批准。
《警察文化沙龙》(后改名《家园》)杂志是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的会刊,当时,我受聘担任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杂志有一个不定期的栏目叫“心情文摘”,专门转载对公安文化和公安文学有指导、帮助和借鉴作用,以及歌颂人民警察的优秀文章。于是,2010年第二期《警察文化沙龙》转载了李迪写作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节选),文章的末尾,我特意注上“文章转自《北京青年报》”。之后,我没想到《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发展的越来越火,不仅出版了图书,而且还拍摄了三十集的电视连续剧《走进看守所》,由著名演员刘佩琦先生、苏瑾女士主演。当然,这是后话。
有一天,我正在编辑部看稿子,有一位客人来找编辑张国庆谈事。张国庆先生是从天津市公安局借调到编辑部工作的资深编辑。他为我们做了介绍,说这位是著名作家李迪,写过《傍晚敲门的女人》等。我定睛看了看他,大约六十多岁,穿着一件红色上衣,精力充沛,热情爽朗。我问李迪先生是不是还写过《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他点头说是,我说我们的杂志还转载了您的作品,他一听很高兴。于是,我们就在编辑部攀谈了起来。他介绍他年轻时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当过知青,还当过兵。我问他在哪里当兵?他说在十四军四十二师,我说我也在云南当过兵,他问我在哪儿?我说在军区司令部通信总站,十四军军部在开远,四十二师在蒙自。他说你门儿清啊。我说十四军包括四十师、四十一师和四十二师都是我们的通信联络单位。李迪沉思了一会儿又问我,你在通信总站,认识不认识谢丽华?我笑了,太认识了,谢丽华是1969年入伍的北京兵,曾担任总站一营二连的副指导员。李迪又说,那杨浪你也认识?我说更认识了,我们一起当兵,从北京坐闷罐子火车来到昆明,在同一个新兵连。后来杨浪留在了军区通信训练大队,他和谢丽华最终结为夫妻。李迪兴奋地一拍大腿说,我们真是战友了!我问他,你怎么会认识谢丽华、杨浪的?李迪说,当年因为热爱写作,他和谢丽华、杨浪都在军区写作班子里。我说你们都是军队里的秀才(谢丽华从部队转业后曾任《中国妇女报》副总编,《农家女》杂志总编。杨浪转业后曾任《中国青年报》国内政治部主任、《中国青年》《财经》杂志副主编,并著有《地图的发现》《老歌的发现》等)。李迪笑着说,现在你也是秀才了。我说我可不是秀才,而是为你们这些秀才和大作家服务的。然后,我们开怀大笑,互留手机号码和微信。
于是,我对李迪老师的履历做了一些了解。李迪,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同年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后来入伍到十四军四十二师宣传队,1978年回京在人民出版社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小说《野蜂出没的山谷》《这里是恐怖的森林》《枪从背后打来》《傍晚敲门的女人》等,特别是《傍晚敲门的女人》发表后,相继在俄国、法国、韩国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之先河。为了写好《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这篇文章,他曾七次去丹东看守所体验生活,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春节,与民警同吃同住同工作,深入了解在押人员的经历和情感,写出了被誉为“灵魂手术的生动报告”,震撼人心。再后来,李迪深入全国各地的警营,用他那支充满热烈和激情的笔,写出了《警官王快乐》《英雄时代》《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等大部头歌颂人民警察的书。为此,李迪老师成为全国公安文联特邀签约作家。
《警官王快乐》讲了一百个警察为民办事为民除害的故事,每篇千余字。这是李迪在江苏无锡深入社区和警营生活而提炼出来真实的警民故事。“警官王快乐”是千千万万个无锡民警的代表人物,他四十出头,长着一副鸭梨脸,在无锡惠山新城幸福社区当“片儿警”。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事情,都让“王快乐”赶上了。他忙,他累,他没家没夜,却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走千家万户,理鸡毛蒜皮,排难解忧,服务群众。按照李迪的话说,就是“用快乐化解不快乐,让快乐像阳光一样温暖,这就是警官王快乐的小小中国梦。”是啊,警察心里装着老百姓,热情为群众服务,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让世界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人民警察的中国梦。
至于李迪老师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描写警察、歌颂警察?他在《警官王快乐》一书的后记中写道:一枪击毙罪犯令人叫绝,徒手擒顽夺刀惊心动魄,迷雾重重神探慧眼破案,千里迢迢英雄日夜追逃;爱百姓如父母为民解忧,做亲人似兄妹分担疾苦,扶贫助学接力不断,接警处警分秒必争…… 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感动,让我时时处于兴奋状态。谁能理解民警的苦累与伤痛?我们的公安民警,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他们也有老母亲,他们也有心上人,他们也有生死情,他们也有离别很。可是,当人民需要,当警铃响起,他们冲锋在前,他们义无反顾,面对歹徒的尖刀,迎着罪恶的子弹,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
《警官王快乐》一书出版后,李迪老师送给我一本,并在扉页上郑重的写下“张明老战友一乐。”
其实“快乐”也是李迪老师性格的显著特征。只要你与李迪见面,交谈中总会听到他那热情、爽朗的笑声。2017年9月,李迪当选第三届全国公安文联名誉理事,使他更加近距离地了解警察,熟悉警察,歌颂警察,为人民公安事业鼓与呼。我为有这样一位战友和老师而自豪。
在部队当兵的李迪
李迪老师与我在写作上还有一些互动。我曾写过两个系列散文,一个是北京公交车见闻录,另一个是军旅生活回忆录。每次写完新的一篇,我会贴到博客里,并转发微信。只要李迪老师看到了,总会认真阅读。2016年9月25日上午,李迪老师在微信《北京公交见闻录》评论区留言:“老战友的公交车见闻录很好看,社会百像,烟火众生,间或有作者的忧国忧民,让我深感张明兄的仁爱、厚道、善良与正义。文字越写越老到,布局平中有奇,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我有时没看到,还要往回翻,看看老张又出了什么彩。这部不紧不慢的作品,与明兄前期的当兵回忆堪称兄弟篇!赞!”2018年1月22日上午,李迪老师仍然在我新写的《北京公交见闻录》评论区留言:“坚持写你最熟悉的生活,真好!敬重!”同年9月3日,我和老伴儿去俄罗斯旅游,12月开始写俄罗斯游记。李迪老师看到后,特意给我发来《北京日报》高级编辑李培禹先生写的《俄罗斯游记》供我参考。李迪老师的战友情谊总会让我激动的心情不能自已。
说到写俄罗斯旅游见闻,我又想起另一个李迪老师与战友的故事。在我的手机微信里,有好多个战友群。有北京战友群、云南战友群、贵州战友群、山东战友群,还有未见过面的战友群。许多时候,我会将写好的军旅回忆文章发到战友群里,很多战友都会阅读、点赞,甚至给我留言,引起我和大家的共鸣。一位不曾谋面的女兵“紫晶盈”,也是经常为我点赞并留言的战友。一次,她在战友群里贴出一张人物照片,并@我猜猜是谁?照片上的人物很滑稽,头上顶着一个水手帽,脸上戴着一副墨镜,穿着一件红汗衫,左手举着一把透明花伞,右臂弯曲,右腿高抬,侧身的动作十分夸张,脸上的表情又快乐无比。我一看就知道是李迪,但是又有些含糊。因为这位“紫晶盈”战友位于河北石家庄,无论是工作或社交,应该不会与李迪有交集。我没有马上回复她,其他战友也在群里问“紫晶盈”,说“能不能提示一下?”后来我想,不是李迪又是谁呢?战友“紫晶盈”为什么单单让我猜呢?显然应该和我有关系。我说看上去很像李迪。“紫晶盈”回复说就是李迪。
这位“紫晶盈”战友实名赵宏,河北唐县人,1982年10月入伍,昆明军区通信总站无线电连战士。后来上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军区,再后来调到北京军区空军通信总站,几年前转业到地方。不久前,赵宏随旅游团去俄罗斯旅游,在这个旅游团里就有李迪。在她知道李迪是作家并经常写公安题材的作品之后,赵宏说,我们战友里也有一位公安作家。李迪问是谁呀?赵宏说“张明”。李迪说“太熟了,这么说我们都是战友了。”李迪讲了他在云南四十二师当兵的事。因为赵宏相对年轻许多,一路上尽可能的照顾李迪战友,并为李迪拍摄了许多照片。那张李迪的滑稽照就出自赵宏之手。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
接到李迪老师的噩耗非常突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体一直很棒,七十二岁仍然是坚持每天锻炼,每天做一百个俯卧撑和一百个仰卧起坐,因而他的腿脚极灵便,思维也敏捷。后来才知道,去年(2019年)11月,李迪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活动,深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蹲点采访创作。这里是海拔接近千米的高寒山区,采访对象需要翻山越岭。李迪谢绝了县城或镇上的住宿安排,而是执意住在十八洞村村口一个没有卫生间的吊脚楼客栈。十八洞村一共有四个苗寨,相互之间的距离平均五公里,李迪就是在四个寨子来回奔走,淋着毛毛细雨,沿着石板路爬上爬下,吃饭也不能按时,与采访对象谈话有时熬到深夜。这对一位七十二岁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生活考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李迪在村里随时随地找人拉家常,帮助村民卖菜吆喝,种地聊天,做饭打下手,陪着村民赶集市、摆地摊。他的扶贫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的。后来,李迪因过分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染上一种病毒,致使全身过敏,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最终导致心肺衰竭不治,2020年6月29日上午病逝于北京。
我托群众出版社编辑张璟瑜女士找到一张李迪在云南当兵时的黑白照片。身着六五式军装的李迪,年轻英俊,潇洒自如,聪慧的目光凝视着世界和我们,恍若昨天。
战友李迪一路走好。您的作品就是留给我们的纪念碑,我们阅读您的作品就是对您最好的怀念!
作者简介:张明,1970年12月入伍,1988年参加公安工作,退休民警。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促进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作家协会理事。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