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

莫忘有一种花叫马兰

来源:安防观察 作者: 李秀森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啊,扎根那戈壁滩,摇着那驼铃,听着那鹰笛,敲醒了黄沙漫卷灰蒙蒙的天……”每当听到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马兰谣》,便会一下子想起那些曾经的过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从一个古老村落参军来到马兰。记得在新兵连时,连长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保密教育,他要求我们新兵寄回家的每一封信件都要经班长审查,确保没有任何涉密内容后才可寄出,这让“马兰”这片土地在我们心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

  初进戈壁,很多新兵身体出现了不适,有的体力不支站军姿时常晕倒,有的口腔不断溃疡。而我的不良症状就是流鼻血,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总感觉鼻孔里痒痒的,用手指轻轻一触摸就会血流不止,只能用冰冷的凉水冲洗或用药棉止血,两个星期下来,便浑身疲倦乏力。没办法,班长只好带我到了团卫生队。医生用一团药棉蘸着稀释的硫酸水,往我的两个鼻孔里那么一拧,把毛细血管灼伤,结痂后才痊愈。尽管我流鼻血的病状治好了,但情绪已经极其低落,觉得自己当兵本想是离开乡村小镇,到大城市感受一下外面精彩的世界,没想到来到这么荒凉偏僻的地方,只是名字很富有诗意---马兰。

  真正感知马兰是在翌年夏天,我们在马兰广场警卫执勤时,发现马路边缘和花坛中,滋生着一簇簇淡蓝色的小花,叶茎略显单薄,但每株都簇拥紧抱着,在风沙肆虐的戈壁荒滩上,热烈真诚地盛开。那天晚上,指导员饱含深情地为大家讲述了“马兰”这个地名的由来。他说,在中国雄鸡版图上找不到“ 马兰”这个地名,因为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当年老一辈创业者为核试验场选址时,发现在博斯腾湖畔的乱石丛中,盛开着星星点点的马兰花。张蕴钰将军决定,把这种能在死亡之海顽强生长的植物——马兰,命名为基地生活区的地名。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每个时代马兰人共同追求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扎根边陲、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动力之源。当年“夫妻树”的故事,传扬至今甚是感人肺腑。

  基地组建之初,家居北京的王茹芝奉命调基地研究所工作,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张相麟也接到“秘密任务”要出发。按照当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要求,夫妻二人各自分别隐情出发。繁忙工作中的一天,王茹芝在榆树沟的一棵老榆树下等车时,突然遇到途经此地执行任务的丈夫张相麟,二人先是一愣,而后便相拥而泣。原来,夫妻俩人是为了同一项任务而各自前往马兰。张爱萍将军得知此事后,称赞他俩是“祖国的好儿女”,并将那棵老榆树命名为“夫妻树”。

  我们同年入伍的战友中,有几个分配到了工兵团,其中有一个孙仕宏,河南封丘人。新兵下连后就进了试验场区,跟着老班长学习凿岩作业,成为全团有名的风钻手。1994年7月,为某项试验任务赶工期,因身体过度疲劳在工地意外受伤。当时,团里已将他作为预提干对象上报,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后来,我问他当了12年兵打了12年的山洞,此生军旅生涯有啥遗憾吗?他说如果有遗憾,那就是当兵年限有些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情愿在马兰干一辈子!沉默片刻,他又深情地对我说:“我们工兵营有一位新兵,是陕西汉中的,当兵不到一年,就在一次爆破作业中排除哑炮时被炸伤了眼睛,到第三年退伍时,双眼视力大幅下降,被评为二等伤残。他走时没有任何抱怨情绪,只是说自己没有听到那烈焰腾空的春雷声,是终生的遗憾!”

  两年前,我在南京政治学院培训时结识了时任通信团政治处主任的梁宇。他老家在四川山区,从小就吃苦耐劳,入伍不久就成了“钻探能手”。1996年8月,在执行某次试验钻探取样任务中,由于碎石卡住了急速飞转的钻头,推进速度受阻。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身为“副机台长”的梁宇将其他人往旁边一推,铿锵有力地说:“让我来!”他毫不犹疑的只身下到近两米深的钻井里排除故障,返回地面时,已经汗水淋漓身疲力竭。我问:“排除故障时,你心里就没有顾虑吗?”他笑着说:“当兵的岁月里能参加几次重大试验任务,是我今生的荣幸与骄傲。”透过他那盈满泪水的眼眶,我看到了一颗忠诚的心。

  是呀!一首《马兰谣》就会把马兰人唱得心旷神怡魂牵梦绕!因为只有马兰人真正能听懂歌词的深邃含义。

  马兰花是上天赋予马兰城的最好礼物。马兰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拔、团结奋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一代代创业者们就像是一朵朵马兰花,为了祖国的神圣事业,默默地生长在这片挚爱的亘古戈壁荒漠上,竞放着青春与芬芳,谱写出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乐章,铸就了东方巨龙腾飞的不屈脊梁。
 


 

  作者简介:李秀森,河北青县人,供职于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队,一级警督。全国公安文联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神剑》、《人民武警报》、《奔流》和《回族文学》等刊发作品近200万字。2016年4月,获第三届长征文艺奖。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刘娜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