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

遥望苍穹一颗星

来源: 阿林后花园 作者:吴东林

2004年,邢台的《牛城晚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邢台,我想对你说什么?》,其中提到一位上海著名作家在讲到邢台时说,他除了知道邢台有过“大地震”以外,其余的什么也不知道。无独有偶,今年6月份去南京开会,早餐前闲聊又是一位上海的作家问我,你是哪里的?我说,河北邢台。她听了以后低头沉思,仿佛在努力挖掘大脑深处关于邢台的记忆,思索片刻她抬起头来说,邢台,哦,大地震是你们那个地方吧?我尴尬地一笑,点点头。

其实,像这样的问话,不仅仅是上海人,还有青岛人,贵阳人,北京人,福州人……很多很多地方的人都这样对我说过,可以说,“大地震”似乎成了邢台一张尴尬的名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邢台有一张名震环宇的白金名片,那就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郭守敬,却从未有人跟我提起过。

说郭守敬“名震环宇”一点都不夸张。遥望苍穹,在月球的背面有一座环形山,在1970年,国际天文学组织就将这座山命名为“郭守敬山”,如果我们再续写中国的古代神话,也许美丽的嫦娥姑娘从桂花树下翩然而去,在郭守敬山下翩翩起舞呢。196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茫茫宇宙中发现了2012号小行星,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国际天文学组织在1977年,又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不是每一个灵魂都能飞升到苍穹,也不是每一个灵魂都能永恒。对科学的尊重科学家们自然有他们得天独厚的纪念方式。郭守敬是带着家乡的泥土,从历史的典藏中迈向浩瀚星河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生他养他的邢州大地和伴他成长的鸳水河,郭守敬理应成为邢台乃至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一颗不灭的圣星!

鸳水河

从邢台市区沿321省道西行30华里有一个村庄,叫郭村,它隶属邢台县的皇寺镇,这就是郭守敬诞生的地方。村里出了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自然会建造一些人文景观去标志他们的自豪与荣耀。一进村就能看到一个硕大的牌坊,上书“郭守敬故里”,牌坊后面是一座碑亭,离碑亭不远是一座“神童问天”的汉白玉雕塑,雕塑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位古代的老者,他右手指着遥远的天空,在给身旁的孩童讲述着天外的故事。这是一个艺术化了的画面,然而它拉近了一个大科学家与郭村渊源的距离,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郭守敬探索宇宙奥秘的足迹是从这个太行山脚下的小村庄开始的。雕塑上的老者叫郭荣,是郭守敬的祖父,号“鸳水翁”。郭荣,在《元史》上是有记载的,在《元史卷·郭守敬列传》中开篇这样写道:“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其中“大父荣”就是指郭守敬的祖父叫郭荣。从此我们也知道了,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郭守敬的少年时代就是天赋秉异与众不同勤于思考和钻研的。如果雕塑上的画面穿越七百多年的风云在郭村的鸳水河畔重现,郭荣绝对不会想到,他挥手遥指的浩瀚星河里,竟然有一颗明星是身边这位孩童幻化而成的。当然,站在老者身边当时还是一位垂髫少年的郭守敬也不会想到,他立志探索的天外世界里,竟是定格他科学精神的永恒归宿。

如果说历史的天空是一个巨大的背景,那灿烂的星光只能是一个个点缀。在星光的留白处那一缕缕青云不能不触动我们的绵绵思绪。从一大堆的《郭守敬研究》中,我只找到郭守敬三岁就失去父母的几句话,其余的就再也找不到关于他父母方面的记述了。至于郭守敬妻为何氏,子女几人也无记载。这并不是邢台人研究的不够,而是历史传承的不负责任。既然生无父母子妻留其名,那死后也应有一丘坟冢安其身吧?但令人遗憾的是,亦寻无所踪。当时的郭守敬官居二品,位至太史令、督水监,按现在来说,也算是正部级官员了,况且又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及后世皇帝的赏识,不至于草理后事碑冢皆无。对此郭守敬第三十七代孙郭叶峰也是摇首叹息。据清康熙《邢台县志》载:元太史令郭守敬卒后归葬故里邢台城西三十里处。在元代,从邢台市区清风楼沿古驿道,经会宁、南良舍、北良舍、徐村古道至郭村,恰好三十华里,文物考察专家们虽经过无数次地寻根探源,但郭守敬墓究竟何处,至今依然是个谜。

如果天上的圣星不会介意他生于何身葬归何处子妻何名,那郭村的鸳水河会记忆着郭守敬成长的步履和他对科学事业卓越贡献的启蒙。

横亘在郭村村口的鸳水河原名鸳鸯沟,是一条人工明渠。据说这条渠就是郭守敬祖父郭荣修河治水的手笔。鸳水河的水源一条来自村北的白马河,一条来自村南的金水河。合理的治水设计源于郭荣对邢地水系的悉心勘察和科学分析。单纯引金水河,径流小不足以解决村民的灌溉和饮水问题,如果季节性引白马河水作为金水河水源不足的补充,就可以基本满足郭村生产生活的需要。郭荣以“鸳水翁”为号明志,可见他对水利之于农桑命脉的深刻认识。郭荣的言传身教以及郭守敬的耳濡目染,奠定了郭守敬在当朝大肆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至伟丰功。于是有了他21岁治理潦水、达活泉、野狐泉才华初显誉满邢州的佳话,以及十年后步入仕途向元世祖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的壮举。

在通往郭村的大道西侧,有一座以郭守敬名字命名的小学,在学校的外墙上有一幅郭守敬的画像,这幅画像是从郭守敬纪念馆的铜像上拓下来的,至于七百多年前的郭守敬是不是这个样子,只有门前的鸳水河知道。如今的鸳水河已经成为一条无水断流的沟渠了,但是郭村人依然保留着它,守护着它,热爱着它。看到这条河他们似乎又浮现出河边郭荣祖孙谈天说水的幻像,以此来保留一份郭守敬荣耀故里的深情。

郭守敬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纪念的。举几个例子说吧,西方国家为测定大地纬度,于1899年专门成立了“国际纬度局”,而郭守敬主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地纬度测量是在1279年,这比西方早了620年。德国的数学家高斯,在1828年提出了“海拔”的概念,而郭守敬在1268年就已经运用海拔概念利用“高程”测算兴修水利了,这比高斯早了560多年。在元代成宗皇帝铁穆耳当政时,大明殿摆放着一架七宝灯漏,这是郭守敬设计的最早的机械自鸣钟。当西方国家出现自鸣钟的时候,已经比七宝灯漏晚了400多年。英国有个大科学家叫牛顿,在中国不少人都知道他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但是有一个数学发明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计算天体位置与运行的“三次差内差法”,这个普遍公式发明于1687年,而郭守敬早在407年以前为制定新历观测天体运行,就创立了同样道理的“招差术”,同时他还发明了独特的球面三角学——“弧矢割圆法”。在郭守敬纪念馆第三展院东侧,有一座复制的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叫简仪,这是1280年郭守敬的一项重大发明,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赤道仪。往后推迟319年,到了1598年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才发明了这样的大赤道仪。说到郭守敬还不能不提到他主持修订的历法《授时历》,这部历法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其精确程度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3秒,比欧洲同等精度的《格里历》早颁行了301年……不再赘述了,郭守敬的科研成果都记录在他的《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像法式》《时候笺注》《五星细行考》《新测二十八舍杂座诸星入宿去极》等105卷科学著作里。然而,历史似乎更垂青于才子佳人诗词歌赋江湖轶事宫闱秘史的传播,从而忽视了这些科学典籍的传承,而这105卷科学专著除《新测二十八舍杂座诸星入宿去极》仅存以外,其余郭守敬穷其一生的自然科学心血都碎化于远古的云烟,随风飘散。

紫金山

说到紫金山,人们也许以为是指南京的紫金山,其实不然。邢台也有座紫金山。这两座紫金山虽相隔数千里,但自然的宿命让这两个名字相同的山峦都和郭守敬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南京的紫金山有座天文台,天际间的2012号小行星就是这个天文台在55年前发现的,于是这个后来被命名为“郭守敬星”的天文观测成就,无疑会成为紫金山天文台值得书写的荣耀。而邢台的紫金山也是历史上的藏龙卧虎之地,不仅作为元代重臣的“邢州五杰”相聚于此谈天文地理论治世方略,它还是郭守敬求学深造破茧成蝶的摇篮。可以说,没有郭守敬的紫金山拜师求学,就没有他后来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郭守敬”的名字闪耀在浩渺的星河之中。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在山脊的中段,紫金山突兀而出。石英砂岩的色系造就了它紫红色的山体,呼应着漫山遍野的绿,山雀、岩鸽、山鸡从空中掠过,无处不在的飞瀑在山间流响。隐进大山的深处,攀秀峰奇峡,观怪峙幽谷,听水声鸟鸣,深感自然神工之钟灵毓秀,和谐的山水画卷会让人幻化出无数的遐想向远古回溯。

郭守敬的祖父郭荣有一位好朋友叫刘秉忠。刘秉忠(1216——1274),名侃,字仲晦,法名子聪,自号藏春散人,河北邢台人。郭荣结识的这位朋友绝非等闲之辈,他学富五车胸怀锦绣曾在元世祖忽必烈治下封为“太保”,位列三公,可谓当朝首席谋臣。对于刘秉忠的评价,从《元史·刘秉忠列传》中可管窥一斑:“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郭荣虽家学深厚但是面对日渐成长求知欲旺盛的郭守敬深感力不从心,于是指引孙子郭守敬到百里之外的紫金山书院去寻找聚徒讲学的刘秉忠拜师求学。此时的刘秉忠已登堂入室在朝辅政,而在庚戌年(1250年)曾有一段时间回归邢台。《永乐大典》中录有一首刘秉忠的诗《庚戌再还邢台》:“前春抱病至秋平,九死真成得一生。沙漠北归身幸健,乡关南望眼增明。鹊山突兀连天碧,鸳水回环涌地情。亲旧想看喜无恙,两年又不到襄城。”回邢台的这段时间为什么作为朝廷谋臣的刘秉忠又去紫金山聚徒讲学了呢?其实当时的刘秉忠虽一脚踏入宫廷,但还是披僧徒外衣以佛教徒的身份佐理朝政的。有人考证说,看似闲云野鹤看淡仕途不堪政事烦扰的刘秉忠,此行的真实目的,是以邢州为中心开始为忽必烈选拔人才,并且以其诗为证:“袖舞东风半醉颠,一身闲似洞中仙。调和气血于诗里,拔置功名在酒边。喜雁传将春早信,嗔鸳啼破日高眠。近闻浅却蓬莱水,又别麻姑几许年。”

郭守敬紫金山求学,深得刘秉忠的真传。而郭守敬的勤勉好学聪灵颖悟也给刘秉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鼎力举荐,参与地方治理,而后成为元朝一代名臣贤达。正所谓,成功者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高人发现,名师指点,贵人相助。

郭守敬的学生、太史院后世继承人齐履谦在《知太史院事郭公形状》中,将郭守敬一生的功绩总结为: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度之学。由此可见,郭守敬虽在天文历法上功勋卓著,但是与其在兴修水利造福桑梓上的贡献相比还在其次。

元初,蒙、金战乱,一时间草原豪强金戈铁马弯弓射雕杂蹋中原,至使农田荒芜,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乱世之中总会出现清醒的政治家把握大势。当时,忽必烈以皇太弟的身份总领漠南汉地,也就是当时的中原地区。治国安邦不能只靠弓刀之强匹夫之勇,还需关注民生发展经济。于是他采纳刘秉忠、张文谦等官员的建议,以邢州为试点,实施汉法,治理整顿,并选派张耕、刘肃、李惟简等人到邢州治乱理政。他们大胆改革,行楮币(纸币)、兴铁冶、劝课农桑、设置驿站、整顿粮仓。这期间的邢州治水就为郭守敬学成归来后提供了小试牛刀展示才华的舞台。

邢州城北有潦水、达活泉、野狐泉三条河流,由于多年战乱,河道年久失修,以至于河水漫流,泥沙淤塞,贻害百姓。于是邢州治水的重任就落到了小有名气年方二十一岁的郭守敬肩上。郭守敬接受任务后,遍访民情,多方勘验,设计治理规划。他划定三河水道,钉立水平桩,测算河堤宽高尺度,核算工时,并亲率四百民工,开挖河道,堆筑河堤,修建石桥,仅用40天的时间,就使三条河流各顺其道,坊间盛赞“襄国至今传异事,门前鸳水亦曾西”,一时间,郭守敬青年才俊誉满邢州。

紫金山是郭守敬的福地。在这里他不仅跟刘秉忠学到了广博的知识,还结识了张文谦、王恂、张易三位英杰。张文谦(1217——1283),字仲谦,邢州沙河人。此人洞悉术数,精于义理之学。1247年由刘秉忠推荐进入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是建立元朝推行汉法统一中国的重要谋臣。张易(约1215——1281),字仲一,太原交城人,为学驳杂,洞悉术数,学兼儒、佛、道,精通天文律历、阴阳五行,后在忽必烈幕府中任中枢右丞、枢密副使等职,是元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王恂(1234——1281),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天资聪颖少年英才,在天文、历法和数学上颇有造诣,曾任忽必烈时期太史令之职。再加上刘秉忠、郭守敬,五杰汇聚紫金山,并一同成为元初朝廷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重臣,也算是一桩传奇佳话。

郭守敬进入元世祖忽必烈的视野,是在他邢州治水十年以后。十年的探索与钻研,郭守敬逐渐成熟,并且对水利建设的构思初具雏形。和郭守敬同学紫金山的张文谦,此时已任中枢左丞,他密切关注着这位青年才俊的成长,于是在中统三年(1262年)八月,将“习水得,巧思绝人”的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破例在便殿召见了郭守敬。可以说,艺高人胆大,郭守敬一介布衣儒生面见世祖皇帝落落大方,讲起治水侃侃而谈,针对华北水患治理,提出六项建议,这就是著名的面陈“水利六事”。这件事在《元史·郭守敬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述。这其中包括中都(金及元初称谓,今北京)旧漕河的治理,顺德达活泉的分流,顺德澧河的开修,滏阳河、漳河的开引,孟沁河漏堰余水的利用,黄河孟州西段至温县南段引流灌溉,都一一详述其治理方略,并且把田亩数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忽必烈听罢频频点头,高兴地说,“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随后任命他提举诸路河渠的官职,让其负责各路水利工程建设。

郭守敬是那种你给他多大的舞台他就能唱多大戏的主,满腹才学在他的而立之年喷薄而出大放光彩。“水利六事”逐一顺利实施,一年多的时间华北水利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谨就京城金河口工程,就成功解决了永定河泛滥成灾的问题。他大胆设计科学决策,在金河口上游增设一条宽大高深的溢洪道,当洪水暴涨溢满之时,能够使河水自然回流主河道,既保证了足够的水流供漕运灌溉,又防止了洪灾的形成,确保了京城三十年无水患威胁,保障了大都周围的农田灌溉和百姓的生活用水。

郭守敬以不俗的身手在当朝的政治舞台上闪亮登场,赢得了忽必烈及朝廷群僚的交口称赞。于是第二年他就被加授银符副河渠使。郭守敬也不负众望,在神州水利建设的版图上纵横捭阖,相继取得了西夏治水、大都治水、开挖通惠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等等一系列骄人的成就,官职很快升至主持全国水利工作的最高长官——都水监。元代名望甚高的饱学之士许衡,对郭守敬的才学大赞曰,“此天佑我元,似这等奇人,世岂易得!”

可以说,郭守敬为他的成功储备了满腹经纶,然而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忽必烈这样一位纳贤任能注重文化科技发展,具有宽阔视野的政治家。在元初忽必烈时期,这位雄才大略的马上皇帝,创造了像茫茫草原一样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摒弃了前朝禁锢教条的科举制度,实行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机制,接纳“以儒治国”的施政方针,扬弃并保护了中原先进的封建文明,选贤任相、安民固本、设学养士、修史定历、尊孔复祭,以“好把中原麟凤,网来祥瑞皇家”的胸怀,使一大批像郭守敬、王恂、张易、许衡等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

观星台

在河南省登封市城东南7.5公里处的告成镇周公庙内,有一座元代遗留的古建筑,叫观星台。这是郭守敬指导“四海验测”途经河南时,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天文观测台。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台遗址之一。2009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盘点了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名列世界第二。

郭守敬主持的“四海验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天文观测行动。在此之前的唐朝玄宗时代,出生于邢台巨鹿的大科学家僧一行也主持过一次类似的天文观测行动,鉴于当时疆域的因素,那次行动要比元代的“四海验测”小得多。在我国古代,历法曾是封建统治者标志权力的一个重要象征,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往往要改颁新历,重置标志时代特征的纪年方式。元朝初年,一直使用的是金国司天监赵知微重新修订的《大明历》,此法使用近百年,误差越来越大,有人笑云,“前日中秋节,今宵月方圆”。由于当时的中国南北不统一,在北方还曾试行西域人扎马鲁丁编撰的《万年历》,南方也曾用南宋陈鼎臣的《成天历》,两部历法的失准和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管理,因此,制定一部精密的历法势在必行。

1251年,蒙哥(忽必烈的哥哥)继承汗位,刘秉忠就提出要改革历法。由于当时元朝统治者统一中国的铁骑雄风正在欧亚大陆席卷,大汗剑舞四方无暇顾及修历之事。到了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国都临安,国家统一大局已定,这时,登临大汗之位的忽必烈,想起了已去世两年之久的刘秉忠曾经上奏改革历法的建议,于是在大都设立太史局(后改太史院),由王恂和郭守敬主持营建工作,并将改历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治历之初,郭守敬就明确提出,“历之本在与验测,而验测之器莫先于仪表”。意思是说,制定历法的根本是进行天文观测,而天文观测首先要做的是制造天文观测仪器。在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唯物治历思想指导下,郭守敬在太史局当众焚毁了自古流传下来的大量阴阳伪书,彻底清除了长期以来沉淀在人们心目中的各种唯心思潮,拨乱反正,推动治历工作走上科学的轨道。随后他利用三年的时间,主持研制出简仪、高表、仰仪、窥几、浑仪、正方案、证理仪、玲珑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仪表,为制定一部精确的历法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它北至阴山以北,东北至库页岛,西北到新疆及中亚地区,南至南海诸岛,东南至琉球,西南至西藏云南,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于是郭守敬上奏忽必烈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天文学家僧一行奉命制定新历法,让太史监南宫说带领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史书上记载的天文观测点有十三个。现在,我元朝的疆域比唐朝要大得多,如不进行广泛的实际观测,全国各地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这些数据就无法确定,所以就难以制定出准确精密的历法。郭守敬的奏章是从早晨延续到傍晚的,作为一代君王的忽必烈并没有因政事繁杂和科学专业术语的晦涩难懂而厌倦,一直洗耳恭听,并不时频频点头,之后批准了郭守敬的奏章,“遂设监侯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今朝鲜半岛),西及滇池(今云南),南踰朱崖(今西沙群岛),北尽铁勒(今西伯利亚至叶塞河附近),四海验测,凡二十七所。”我们从郭守敬设立的27个天文观测站点,也能大致判断元代的疆域图形,它们是,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北海、北京、大都、上都、益都、登州、高丽、西京、太原、安西府、兴元、成都、西凉州、东平、大名、南京、阳城、扬州、鄂州、吉州、雷州、琼州,其范围从南中国海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从朝鲜半岛到川滇地区与河西走廊,南起北纬15度,北至北纬65度,西起东经102度,东至东经128度,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2900公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海验测”。

为了掌握天文观测的第一手资料,郭守敬亲自带领一路人马从大都(今北京)出发,先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再折返向南,经河南,抵南海,行程数千里,指导各地观测站的建立和和天文观测活动。可以说,这次“四海验测”是当时世界天文史上一次布局合理,规模最大,精度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天文观测活动。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新历法,于1280年完成,忽必烈对此十分满意,并取《尚书·尧典》中“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之意,命名为《授时历》,自1281年正月初一正式实施。这部历法从元初至明末使用了364年,还先后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并被这些国家所采用。

翻开中国的文明史,历史上两次规模宏大的天文观测活动都是在国力强大国家统一国业繁荣的情况下开展的。僧一行的天文观测行动是在盛唐时代。郭守敬的四海验测是在元朝国家统一四海安定的情况下实施的。由此可见,对科学文化的重视是和国家命运的兴衰相辅相成的。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也只有在国运兴盛的保障下才能闪烁出熠熠的光华。

如今的郭守敬纪念馆里,陈列着郭守敬当年主持制造的诸多天文仪器的复制版,它让我们近距离地体验到了那些构思精巧设计精密外观精美具有卓见绝识的科学重器,这不能不让我们展开像元朝疆域那样无边辽远的想象,去勾勒曾经的历史辉煌。象简仪、浑仪等如此珍贵的天文观测仪器,在当时是放置在北京建造的司天台上的。到了明代又为司天台重新选址规划建造了内容相对丰富的观象台,也就是现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古观象台,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浑仪、简仪以及明清时代后来制造的部分天文观测仪器也都放置于此。

如果勾画出一条从元代到明清反映国力变化的曲线,那就是一条抛物线从最高点到末端的弧线。到了清末,这条曲线降到了最低点,国家的这座大厦,就像一座基础碱损四柱朽烂的老房子,环伺周围的列强不怀好意地咳嗽一声,这座老房子就会战栗地晃上几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强盗的贪婪犹如豺狼闯进了羊群,浓缩了几千年绚烂文明的北京城被践踏的千疮百孔。有“中外皇家园林之冠”称号的圆明园被焚烧,150多万件奇珍异宝被掠夺,就连古观象台也难以幸免。德、法侵略者将明清时期的8件天文仪器,连同元代的浑仪、简仪平分运走。当时的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议要侵略者送回这些古天文仪器,然而,所谓弱国的“抗议”往往被轰响的枪炮声所嘲笑,德、法政府置若罔闻。两年以后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法国将掠走的简仪等5件古仪器不情愿地归还过来。而德国却依然无耻地将抢走的仪器在凡尔赛的离宫来展示他们的侵略战果,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他们才于1921年将浑仪等5件珍贵仪器无奈归还,终于使这些流落在异国他乡二十年之久的民族瑰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邢台的土地上,也有一座观星台,它和郭守敬纪念馆都坐落在达活泉公园内。这座观星台是按照河南登封的观星台1︰1的比例复制的。我曾经看到过一位摄影爱好者为这座观星台拍摄的图片。那是一张观星台的雪景图。照片上的达活泉公园,雪花飘飘,一派银装素裹。蕴含着远古意蕴的观星台,披一身洁白的盛装,庄严肃穆地屹立在邢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在想,假如此时的我站在观星台上,仰望天空中飘洒下来的漫天飞雪会想到什么呢?郭守敬,是上苍恩赐给邢台的一份骄傲,他成就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封建帝国,他是因元朝的强大而有机会穷尽胸中锦绣名垂青史的,元朝也是因他的功勋卓越而平添了一页科学遗存的灿烂华章!仅仅他留下的几件科学仪器不就见证了国家的荣辱兴衰吗?然而,郭守敬成长的足迹留给我们的思考,比仅有的历史遗存要丰富得多!

古槐断想

在郭村的郭守敬故居门前有一棵古槐,据村民讲,这也是当年郭守敬的祖父郭荣栽下的。我愿意相信这些无法考证的话的真实,也更愿意祝福这棵古槐穿越了八百年历史风云的生命的坚强。

现在这棵古槐树是一副沧桑的模样。被岁月剥蚀中空的树干犹如一位跨世纪老人掉光牙齿满面皱纹的脸,稀疏的树冠也无几株大的枝桠就好像老者将要掉光的头发。我去郭村的时候正是夏日中伏,古槐树上落寞的绿叶接纳着炽热的阳光,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枝间飞来飞去议论着树周围陌生的客人。抬头望着树上星星点点的绿,你不能不为这生命的顽强而动容。我在想,如果是在冬天,这古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当朔风吹来,黄叶落尽,雪花勾勒出古槐简单从容灰黑色的轮廓,那一树庄严就像内心依然弹奏着生命律动的活的标本,收藏在历史的日记里。

古槐是长寿的,故而也可看作是吉祥的化身。也许是它把身体里祥瑞的细胞传递给了后面简朴的庭院,才孕育出郭守敬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吉人自有天相,郭守敬的生命之舟迎风踏浪度过了八十六个春秋,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在当下也算是高寿的了,也许这绵长的福寿同样是古槐给他带来的吉祥。

其实,关于宿命的臆猜是一种玩笑式的祝福,郭守敬多一分生命的长度,国运就多一份福祉,这是历史记载给我们的答案。郭守敬的老师刘秉忠信佛,郭守敬也不能不受一些影响。若按照佛家的理论,郭守敬一路走来种下的善果遍布神州,他得到的高寿也是情理之中的福报。一般来说,在古代对于造福桑梓恩泽万民有卓越贡献的清官名士,在他故去后,老百姓为感谢他的丰功伟绩会修建一座祠堂以示纪念。而鉴于对郭守敬的景仰,老百姓曾在他生前就自发建造过一座“生祠”,可见郭守敬在人们心目中位置的崇高。

在宁夏的唐徕渠首,就曾建有一座“郭氏祠”,这就是当时西夏百姓为纪念郭守敬西夏治水的功德自发建造的。西夏末年,蒙、夏连年战乱生灵涂炭。西夏灭亡后,蒙古贵族大肆圈占土地,放牧牛羊。破坏性的经营,致使河渠毁损,堤坝坍塌,灌溉农业一直得不到恢复,使富庶的良田沃土变成了不毛之地。忽必烈称帝后,采用汉法治国,下诏治理西夏。1264年中书左丞张文谦带郭守敬行省西夏,整治濒临黄河的唐徕渠和汉延渠。郭守敬深入西夏各地视察旧河道,走访当地百姓,掌握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彻底否定了旧渠已毁需建新渠的主张,科学地提出了“因旧谋新,更立闸堰”既快又省的治水方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修复了400多华里的唐徕渠,250多华里的汉延渠,以及其他10条正渠68条支渠,使9万余顷农田得到灌溉,由此“西夏”变成了“宁夏”,重新再现了“塞上江南”沃野千里稻菽飘香的丰收景象,百姓无不拜谢郭守敬畅流四达甘霖普渡的恩德。

造福桑梓的壮举还往往超越朝代更替的恩怨,比如明代时,人们在元都水监旧址就建立了一座汇通祠,这同样是对郭守敬开通160华里长的京通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得以全线通航壮举的褒奖。郭守敬为兴修水利劳碌大半生,足迹踏遍神州的山山水水,先后治理河泊渠堰数百余处,那每一个足迹都是熨帖他内心的一份安详,其福寿根芽亦如青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一个把事业当成毕生唯一追求的人,看似走了一条一线天式的道路,其实在他身心的留白处又孕育出一片春天的芳草。郭守敬心无旁骛的科学精神和健康态度,辩证地延长了自己的人生大道,这也许是他无意识书写的人生哲学。

在我面前有一幅“郭守敬星图”,这是当时郭守敬利用自己主持制作的天文仪器,对全天星官测量记录的科学成果。这上边密密麻麻标注了各类星座的位置,他的天文观测使恒星记载的数目由原来的1464颗增加到2500颗,测量恒星数量是宋代星表的2倍,其精度到了10份的量级,并且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恒星位置图。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元代,郭守敬脚踏大地,心系天外,孜孜追求,把广阔浩渺的宇宙空间当做播种信念实现理想的试验田,这种超然凡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

其实也好理解。视野有多远,心胸就有多宽阔。这种视野的培养不是举手偶得的,我想,古槐应该知道,月光下,鸳水桥边,少年郭守敬抬头望天的所思所想。少小立志的郭守敬在豆蔻年华就从《玑衡图》中发现了浑仪图,这个天才少年于是砍竹作料制作了竹浑仪观察天象。总角之年他偶得滴水计时装置,就琢磨研制“莲花漏”。一脚踏入仕途后,他不争名利,不计得失,不入俗流,初心不改,依然全身心投入到他理想的科学王国之中,用毕生的精力从事天文、水利、数学诸多方面的研究以及简仪、圭表、仰仪、景符等各类仪器仪表的制造,其中有二十多项科技成果遥遥领先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直到古稀暮年他还壮心不已研制出水浑运浑天漏、柜香漏、屏风香漏、行漏、木牛流马,并伏案疾书,用一生的科研成果编撰出105卷科学著作。

我就想,为什么一些得道高僧能够健康长寿?不外乎,信念坚定、用心专一、内心安详、清心寡欲、真心向善。郭守敬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他的人生实践和这五种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郭守敬身入官场五十五载,似乎从来对宫廷政治不感兴趣,更不会参与官场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紫金山五杰”在元朝忽必烈时期人称“紫金山学派”,这很像一个小集团的架构,然而他们只为学术研究而生存,从不利用集团结党营私。当然,像“五杰”中的刘秉忠、张文谦、张易官居高位曾权倾朝野,难免陷于政治上的倾轧与争斗,然而郭守敬则超然事外凝心聚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如果说郭守敬不关心“政治”与其个人理念与品质有关,其实每个人对“政治”的理解有所不同。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去关注民生也是另一个角度的“政治”观念。民心稳,国泰安,自古常理。郭守敬的紫金山学友张易,官居元廷参知政事、中书右丞,但在复杂的蒙、汉、色目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斗争漩涡中因诛杀奸贼阿合马而蒙冤被诛,用血的事实揭露了封建独裁统治虚伪政治的残酷无情。再看郭守敬,按朝廷规章凡年满七十的官员都要“去职返里”,于是七十三岁的他申请退休,可元成宗铁穆耳鉴于郭守敬洁身自好的个人品质,无可替代的专业能力和无人能及的卓越贡献,再三挽留继续留任,并使其垂垂暮年的生命之花在理想的沃土中继续绽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郭守敬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而更值得弘扬的是他的科学精神。抚摸着郭守敬故居前的古槐,就像是抚摸着郭守敬厚重历史典籍的封面,把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隐于怅然慨叹之中。我想,如今已八百岁的古槐树,应该幻化成树中的精灵了。当夜色沉淀了一天的喧嚣,浩瀚的苍穹中点点星光闪烁,古槐是不是会和天外的郭守敬星穿越时空来一次灵魂的对话?如果可以,那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我想,天路迢迢,无需话多,无非是诉一份相思,道一声珍重吧!

 

 微信图片_20200509111057.jpg

 

作者简介:吴东林,供职于河北省邢台市公安局食药支队。全国公安文联理事,河北省公安作协常务副主席。出版散文集《阳光灿烂的日子》、小说集《推开最后那扇门》、长篇小说《红土地》。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