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

我把乡愁裹进包子里

来源: 有故事的牛魔王 作者:牛爱菊

如果说有什么食物既能解馋又能饱腹,那香得流油的牛肉包子一定可以排在前几名。

家乡在豫北平原的农村,70后的我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母亲总是一分钱掰成两瓣儿花。记得五六岁时,家养几只母鸡下的蛋,母亲舍不得吃,一个个攒起来,让我拿篮子挎着,她骑洋车驮着我,进城去卖了换钱。家乡方言管自行车叫洋车,现在还是这种叫法。

物质匮乏的童年,肉包子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敞开肚皮吃。有一年过年,我和弟弟坐在床上看电视,面前的盘子里堆着像小山头一样的肉包子。一会儿功夫,山尖儿就不见了,再一会儿,山腰也塌了,最后,整座山都消失了。

我和弟弟的满足感从肚皮上升到头皮,脸上挂着懒洋洋的微笑,昏昏沉沉地坠入了梦乡。

那是一年到头少有的幸福日子,有各种各样好吃的吃食,又不用战战兢兢看母亲的脸色,担心挨打挨骂,所以分外记得真切,对肉包子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微信图片_20200403122703.jpg

六七岁时,我家种了几亩棉花,深秋时节,我像母亲一样在腰间系一只大大的布口袋,下地摘棉花,拉回家中,屋里就堆起一座白云山。天不亮父亲就起床,将白云山用大布包袱裹起来,挪到平车上,再将平车用两条旧皮带拴在洋车后面。平车是父亲自制的双轮木头车,用来拉粮食。

我和弟弟睡得迷迷糊糊,被母亲喊起来,就着咸菜喝一碗玉米渣粥,就跟着父母出门。父亲骑洋车拉着棉花垛,母亲骑洋车驮着我和弟弟,浩浩荡荡朝县城棉站进军。那个年代,棉花由国家按平价收购,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并落不下什么钱。

太阳刚升起来,卖棉花的队伍已经排到十里开外,我坐在棉花垛上,遥遥地望着棉站,好像那是神圣的朝拜地。队伍一点点地往前挪,日头已将弟弟的脑门儿晒得油光发亮,我们的车离圣地还有二里路,而肚子却已经咕噜咕噜叫得震天响了。

父亲看看弟弟,对母亲说,“带孩子们去吃点饭吧,我在这儿盯着就行。”

母亲拉着我和弟弟走出队伍,去了附近的小饭馆,要了三碗杂面条,面粉掺了绿豆面做的,两毛钱一碗。

我俩吸哩呼噜三下五除二就将面条消灭掉,意犹未尽地看着隔壁桌,那是人家吃剩下的肉包子,油都流出来了。母亲顺着我俩的眼睛看过去,叫来服务员,点了一笼肉包子,“快吃吧。”

风卷残云,一笼肉包子已经下肚,母亲说,“走吧,估摸着快轮到咱们了。”

我仍旧稳稳地坐着不肯挪屁股,母亲又催,我嗫嚅道,“俺爸说让俺们吃饱再走。”母亲叹口气,又叫了一笼肉包子。

回到棉站又过了一个多钟头,我们的车终于进站了,评级员拿着长长的大铁棍,走到车跟前,使劲儿捅进父亲压实的白云山,大声喊出一句,“二级!”

“啥?二级?同志,恁再瞧瞧,俺们家的棉花一点儿水分没有,恁瞧这籽儿!”母亲抓起一把棉花,递到评级员眼前,急切地嚷,带着巴结的语气。

那年头,差一级一斤籽棉就差好几毛钱呢,评级员的活儿可是肥差,不少人为了多卖钱悄悄给他们口袋里塞香烟。

“我说二级就二级!”评级员脖子一梗,转身去测下一车。

母亲气得跟父亲抱怨起来。

卖完棉花,天色已经黑透,弟弟开始打盹,父亲将我俩放在空车上,我搂着弟弟回味着肉包子,母亲骑车跟在后面,往家返。 微信图片_20200403122708.jpg

物本无情,物皆有情,食物承载了人的感情,就不仅仅只是食物。2007年,我和丈夫租住在白云观后身一幢黑乎乎的筒子楼,周末总爱到白云观旁边的贾三灌汤包店,要三笼肉包子两碗八宝粥,祭祭五脏庙。好吃不贵,解馋饱腹。

那一年,丈夫离开工作八年的公大,前途未卜,风雨飘摇,这样一顿惠而不费的牙祭,于我俩是粗粝生活中的一点温柔的慰藉。

食物不仅仅只是食物,它是温柔的慰藉,能抚平我们心上被残酷生活磨砺出的道道皱褶。中年后越发有此体会,总要在食物中寄托乡愁,寻觅童年,总爱尝试亲手做些母亲做过的吃食。

有时心血来潮,突然想做什么,会打电话问清母亲步骤技法,在心里默默记下来,然后尝试。但并不一定都能成功,比如小时候常吃的松软清香的蒸菜,我蒸了两次都蒸成了黏糊糊硬梆梆的菜团子,沮丧不已。可是,蒸包子的精髓我却从母亲那里学了过来。

活面揉面,看着洁白的面团在手中慢慢变得光滑,又一点点膨胀,空气钻进一个个小孔,心也慢慢静下来。包子好不好吃馅儿最关键,牛肉容易干,剁好的馅儿里一定要搁个鸡蛋,油盐料酒生抽十三香,加一小碗水顺着一个方向打,直到馅儿打得越来越柔,不糊筷子,就大功告成了。皮儿要中间厚周围薄,捏的时候也有讲究,转着圈儿捏,褶儿要均匀好看。大火上开水锅蒸,十几分钟后香味儿就飘出来了。

七岁的儿子循着香味儿跑过来,“妈妈,包子好啦?”

臭小子一口气吃了三个半包子,我想,多年后他也会记得小时候母亲的味道吧?但愿,于他也是温柔的慰藉。

 

 微信图片_20200403122354.jpg

 

作者简介:牛爱菊,海淀区双榆树派出所社区民警,爱好写作,常将工作感悟诉诸笔端,在《人民公安报》、《派出所工作》、《现代世界警察》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代表作《警察日记》(北大出版社)。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