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

父 亲

来源:安防观察 作者:张杰

2019年6月16日,是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父亲节”,节日中外有别,亲情东西相通,致敬父亲、感恩父爱在这一天成为微信朋友圈的一个共同话题。这一天,也恰巧是自己的一个值得记录的节点——步入四十岁后的第一个生日。在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感念起这些年父亲教我的事,想起了那一张照片、一套书和一首诗。

微信图片_20200119131907.jpg

那张照片

这是一张家里珍藏多年的老照片。1964年国庆节那天,爷爷带着时年12岁的父亲来北京旅游,父子二人在北海公园白塔前合影。据父亲回忆,那天爷爷问他“北京好吗?”父亲说“好”,爷爷便说“那你好好学习,长大来北京上学吧。”爷爷当时是老家县里的名医,他出身中医世家,在继承祖上医术的基础上,又自学西医知识并加以融通,行医多年屡起沉疴,且医德纯良,经常扶危济困,被乡亲们敬称为“张先生”,甚至周边地区的许多患者也舍近求远慕名求诊,事后还自发送来“功同良相”等匾额。父亲当年在学校则一直品学兼优,名列前茅。

然而,两年后开始的那场“运动”中,爷爷遭遇无妄之灾,被无端勒令不准行医又连遭批斗,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后,与奶奶先后英年早逝。孤苦伶仃的父亲被无理剥夺受教育的机会后,被逼回乡务农。但是,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劳动之余坚持自学,在后来的岁月里,完全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品质,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完成了乡、县、地、省四级平台的转换,在不同岗位上都有所建树,退休时被组织评价为“有德有才,一身正气”;退休后又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乐事,已编著出版多部专著。

在我眼里,这张照片既是爷爷和父亲那段美好时光的留存,又是传承这种守正笃实家风的缩影。这些年来,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不由地去想象爷爷当年悬壶济世的风采,联想父亲后来勇毅前行的艰辛。我的生活条件、成长环境与父亲当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父亲的垂范下,自觉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身上都不敢有“骄娇”二气,心中则不敢忘“靠自己”三字。这张照片的色彩已因岁月流逝而渐渐泛白,可它在我心中的“底色”则因岁月增长而愈发厚重。

微信图片_20200119131911.jpg

那套书

这是一部于我而言很有亲切感的史学名著。1994年我上初中时,在父亲支持下买了一套《资治通鉴》。我的童年是在县城度过的,记得当时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父亲在家里做的最多的事是看书,使身处其中的我从小对书情有独钟,特别是很喜欢听父亲讲《上下五千年》和“三国”里的故事,渐渐对历史萌生了兴趣。后来随父母迁居到市里,感到城市里最诱人的不是那些游戏乐园,而是比县里大得多的书店,以致每次上街都把逛书店作为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

那是1994年的一个周末,我走进一家书店,发现书架顶层摞着五本金黄色封面的大书——《资治通鉴》。由于早就对这部名著心向往之,当时便眼前一亮,请店员拿下一看是文白对照的全译本,更是一见钟情,但定价高达340元,几经犹豫还是不忍释手,最后把心一横,请同行的姨夫把钱垫上,便把书抱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后忐忑地告诉父亲,他的第一反应有点吃惊,但看到我惶恐的表情后,又连忙安慰道:“没事没事,买吧。”顿时我心里的那块石头才落了地。事后父亲对我解释说,他当时其实是对我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感到惊喜,还特意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里,感叹“孩子长大了”。

这些年来,每当翻起这套书,我都不禁会想到这件往事,并由此联想到父亲对我从小的引导和培养。可惭愧的是,尽管后来我的学业比较顺利,并算是替父亲实现了到北京上大学的夙愿,多年来也一直能够保持读书学习的习惯,但对于书本知识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运用,却一直是我的“短板”之一。史学大师钱穆曾说,二十四史是“有字人书”;当下世界是本“无字天书”,两者需要互为参读;父亲也多次对我讲“读万卷书行万里里路”的道理,今后当以此自警自勉。

那首诗

这是一首感人的诗作,系父亲专门为2013年底我晋职一事抒怀。诗中这样写道:“岁末年初儿晋职,父母闻讯泪沾衣。我家非有苟且辈,一寸前移十倍痴。须俭须勤须刻苦,不贪不占不奢靡。人生有尽情无尽,报效国家莫绕膝”。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一寸前移十倍痴”,诚然是对我这些年来成长历程的恰切总结。回想从2005年参加工作至今,面对这项非积累不能胜任、非情怀不能坚持的事业,在组织的培养下,我自觉资质有限,唯愿心无旁骛,以勤补拙,且以母校老师“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学风为榜样,努力做到出手的每一份材料都拿出自己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为此从不言苦,从不言愁。由于长期在“白加黑五加二”的节奏中浑然忘我,甚至还闹出过加班到深夜后找不到家门等“笑话”。而“须俭须勤须刻苦”,既是对家风的高度概括,也是父亲自己的成功经验以及为我传授的所谓“从政之道”。末句“报效国家莫绕膝”,这是一种叫“放手”的大爱,又何尝不是一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这几年来,每当读到这首诗,我就会平添一股“再出发”的勇气,由此提醒自己以其中的“三须三不”为诫,把“光环”和成绩都留在过去,树立“归零”心态,无论顺逆穷达,都力争做到不苟且、不懈怠、不放弃、不沉沦。

微信图片_20200119131915.jpg

在我老家的门前种了一些竹子,它们傲然伫立,绿意盎然,经冬而不凋,迎春而新发。这是父亲最喜爱的植物,不仅是因为其部分暗合了爷爷的名讳,更因为其蕴含了丰富而美好的意境,为古往今来许多名士先贤所赞颂。在竹子的诸多“品格”中,除了它的高洁、虚怀、质朴,我还欣赏它那“不论台阁与山林”,哪怕“立根原在破岩中”,都能顽强生长、贡献绿意的韧劲。也愿今后的自己以竹为鉴,无论身处何地,处一地有一地的坚劲;无论身处何时,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以期不负亲情,不负岁月,不负时代。

谨以此文作为对“父亲节”迟到的感怀和自己“不惑之年”开启的纪念。

 

作者简介:张杰,河北元氏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现供职于公安部一局。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