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江 行
11月中旬,初冬,我和哈尔滨公安局宣传处的余征、朱岩及大庆市公安局公共关系办公室的王南洋三名战友作为获奖嘉宾很荣幸出席由人民公安报社在苏州市吴江区举办的2019年“新警务、新智慧、新探索”主题交流现场会。
出发的那天,龙江的田野处处被冰雪覆盖,寒风兮兮,我自然穿得较多些,还携带了棉衣,我知道回来的时候,龙江的天气会更加寒冷。从哈尔滨乘坐直达苏州的火车,经过近一整天的时间于次日早8时许到达苏州火车站,下了火车,顿感苏州、龙江两重天,苏州还沉浸在中秋时节,白天的温度在15-20度之间,不多会功夫,额头上涔涔冒汗,我急忙消除身体的“臃肿”。
苏州火车站附近的风景我曾游览过,为了赶时间报到,我迅速进入地铁。半个小时后便到达吴江区中心,举目四望,吴江区的建筑、街道和我所在的五大连池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吴江市区高层建筑比较多,街面比较宽阔且车道分流合理,人工智能管理比较先进,比如行人在过斑马线遇到红灯亮时,倘若闯红灯,只要一只脚踏过第一条斑马线就会有电子系统提示你“红灯亮时,不要越过斑马线,请你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顿感好奇,故意试验了几次,引起驻足者异样的目光,还以为我是精神病患者呢。
街树下面的草坪内虽有枯叶飘零着,但依旧掩盖不了街树上满枝的深绿,夏季的影子依然在荡漾着,气温宜人,行进在街道上的当地人虽也增添了一些衣服,但看不出有丝毫冬的“幽灵”在转悠。吴江,真是个好地方。我来不及久久逗留,迷恋中转乘公交车驶往现场会所在地吴江宾馆。
在我乘坐的一辆公交车上近乎是清一色的当地人,因为他们操着同样的口音,中高龄老人较多,但从容貌上看不出来,只是他们在一站站上车后刷卡时,我听到“高龄卡”“免费卡”的电子提示音太多,期间,我不由地好奇地与一位看上去高龄的“贵妇人”聊上几句,真为他们的晚年幸福感到格外欣慰,不自觉脱口而出,真的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可那老妇人说了一句顿时让我无语的话“这都是我们一代代人打拼出来的,如果没有我们的付出,哪里有什么所谓的天堂”。我在心中暗暗羞愧道:经典、经典。
除了当天全天报到外,两整天的主题交流会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比日常工作时间还紧。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更是牺牲了短暂的午休,在吴江这块“天堂”里穿越、徜徉。
吴江区位于苏州古城南部,濒临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区位优势独特,即是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地理交界处,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在吴江博物馆了解到,吴江发源于6000至5300年的母系氏族时代,经过历史的延续和沉淀,在公元909年建县,千余年来,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捕鱼、采摘为生,形成比较典型的江南渔村,1992年撤县设市,2012年撤市设区后成为苏州最大的一个城区。全区辖黎里、盛泽、七都、桃源、震泽、平望、同里7个镇和松陵、江陵、横扇、八坼4个街道,拥有1个国家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高新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区户籍人口85.6万人,暂住人口118万人,总人口203.6万人。
早就知道吴江是不可多得的梦里水乡。在我前往居住的下榻吴江宾馆的沿途中,就被街道两旁的人工河渠所吸引,河水清澈见底,天然鱼和人工各色金鱼在河水中交游,不时地荡起一条条一片片小绿波,河渠边的垂柳宛如天仙的银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还有些不知名的枝繁叶茂的名树告诉我冬天离这儿还很远,不时有麻雀等小鸟叽叽喳喳在树干间跳跃。在抵达吴江宾馆的站台处,“水乡”的味道浓缩在这里,宾馆的正面和两侧都被河渠环绕,并向各方延伸,穿过宾馆宽宽的桥面,闯入眼帘的是一尊硕大的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的人工音乐喷泉,泉水在和悦声中倾泻下来,溢过水沿,注入四周的水池,轻盈的音乐声、清脆的水声,声声交融,演绎出水上音乐之美。吴江宾馆是江苏省指定的会议中心,楼层并不高,集居住、娱乐、就餐、购物等于一体,层介分明,相互比邻,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古朴、端庄、优雅、洁净。居住区与就餐区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木质栈道相连,栈道下面有大约半亩见方的室内水面,水面上除了喷泉外,还有一处供客人休憩、聊天、洽谈的人工亭,各色艳丽的花卉簇拥着水面的四周,这与传说中的人间仙境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我在潜心欣赏吴江宾馆内外环境的过程中,一位女工作人员听出我是东北口音,她看到我傻傻痴迷的神情,点拨我说,何不到宾馆西侧的吴江公园和附近的街区转转,那里的风景浓缩了吴江乃苏州的风情。我在受到工作人员的启迪后,抹了抹吃过午饭的嘴巴就“驰骋”了。在随后的两天“交流会”闲暇之余,我都将自己置身于吴江的“天堂”里寻觅着。
吴江公园的四周环境与吴江宾馆异曲同工,小桥流水处处相通,我刻意没有选择从吴江公园的正门进入园内,而是踏过一块草坪,越过一座拱形小桥,这里的景象是天然和人工作品的结合体,花草、树木、假山、丘陵、健身场地、庆典场所等由平直、幽静的人工小路连通,位于公园东侧在一排垂柳掩映的河渠边是垂钓爱好者心仪的地方,更是交朋、谈天说地、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地处公园北侧的吴江博物馆恢弘壮观,四层别具一格的独楼,要知道吴江的发展历史,答案都在这里。自古到今,吴江区出土的文物在一、二楼的展厅内一览无余,东太湖之滨地形图上的“圈圈点点”向人们倾诉吴江的风雨历程;三楼的廉政展厅,系统地介绍诞生在吴江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痴迷藏书、诗人柳亚子、爱国人士明主党派领袖费孝通、“南社”创始人陈去病等“驻足”于此;四楼是供现代举办的各类书法摄影展厅和举办小型庆典活动的场所,也是引领吴江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吴江梦”直通车的驿站。
我在粗略地浏览吴江博物馆后,带上久违的憧憬在吴江宾馆附近的街巷领略吴江的美名与芳香。典型的苏南小城,现代化的街道和川流不息的车海人流似乎与大都市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至少在表层上。
吴江的故事可以用一根丝来开篇再合适不过了。这根丝所牵出的是吴江长长的养蚕历史,长到要去研究陶罐的年代。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是,吴江产的丝织品从江南水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一部分进了那座高高的苏州围城,另一部分则通过丝绸之路到了中亚、欧洲。这里是水乡,也是蚕乡,丝绸是吴江最靓丽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已经闪亮了数千年,这里是中国最早植桑养蚕的地方,秦汉时期,缫丝织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唐代,这里产的吴绫已是贡品。明清之际,丝绸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盛泽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并以一镇之产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那柔软的华贵,一如这里软糯的吴歌,被传唱至今。唐朝著名的诗人陆龟蒙曾居住在震泽、庙港一带,并在小本本上记下了“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 ”的诗句;意大利著名的“履行博主”马可波罗曾在此地打卡,并将家家户户养蚕的盛景发表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诸如此类掉书袋的事情,实在可以讲很多很多。总之无论找谁来背书,表达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这里产的丝绸顶呱呱。在震泽丝市、盛泽绸市逐渐成为“网红”品牌的同时,人流向这里聚集,金钱流在这里涌动,吴江区的小镇也成为江南市镇中的翘楚。直至今天,每年小满日在先蚕祠还有纪念蚕花娘娘的节目,周边的“男团”“女团”们集体公演,连续数日,盛大而隆重。这是先人对神明的敬畏,也是现代人对丝绸手艺的传承和对仪式感的追求。
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生命中脉动的血液,那么,弄堂就是吴江这座城市生命体深处的灵魂,沉淀着这座城市所有的前世今生。弄堂与街道不同,它不同于街道的熙熙攘攘,也有别于北京胡同的豪迈,它有点儿小家碧玉的羞涩,像是一支深锁在江南烟雨中的洞箫。多少往事旧梦在这里发酵,多少忧愁彷徨在这里烟消云散。如果说,“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是对江南弄堂具象的描述和意象的表达,那么,穿梭行走于吴江各个古镇之中,就是与弄堂文化最亲密无间的感知方式。黎里弄堂堪称江南之最,主要以“周、陈、李、蒯、汝、陆、徐、蔡”这八大姓氏为主,在清末民国时期,弄堂数量高达100多条;而在至今保存完好的弄堂里,暗弄堂比例远远高于明弄堂,这也为黎里古镇增添了几分朦胧幽深的神秘感。若是遇上烟雨朦胧的雨季,走在弄堂里,总会让人期待,是否会邂逅一位戴望舒《雨巷》中那个江南韵味十足的丁香姑娘。
静谧又富有人情味儿的同里古镇的弄堂,也别有一番滋味。白墙黑瓦的同里弄堂,总是给人一种精致的故事感,无论是宁静又浪漫的慢慢一起变老的相濡以沫,还是在狭窄的过道中你让我我让你擦肩而过的笑颜,都会如电影画面一般,在这个水乡柔情的古镇弄堂里上演。青枝绿水、古朴悠闲的生活情调,让从城市喧嚣中脱身而来的游人们,瞬间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向往。从那一刻,再也无法忘怀。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的“绸都”盛泽古镇,它的“七十二条半弄”的知名度丝毫不逊色。而其实,“七十二条半”只是个约数。一条条或明或暗的弄堂,像一条条色彩鲜明的丝线,跳动在整个古镇之中,编织出一幅万机轰鸣、彩练翩舞的绸丝作业图。那么精致,那么美妙,那么让人叹为观止。对于吴江人来说,弄堂既是市井生活中的日常活动空间,也是搭起左右邻里情感沟通的桥梁,而对于整个江南文化来说,弄堂是文化体系里具有鲜明特征的重要分支,更是江南历史文化相融的血脉延续。在时光铺就的历史长河里,这些保存完好的弄堂,更像是一个个印记符号,将吴江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丝丝串联,把所有时代赋予的传奇故事与生动细节滴滴铭刻。
吴江的美食自西晋开始逐步享誉华夏大江南北,闻名遐迩。在这里,不得不提吴江“吃货”的鼻祖,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吴江人张翰(字季鹰),他在离家三千里外的西晋洛阳做官(大司马东曹掾),每当秋风起,他就想到家乡的鲈鱼,为了品尝家乡的鲈鱼,他竟弃官返回故里吴江。此事有其所作诗句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此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因而吴江也有了“鲈鱼之乡”之美称,也是吴江家乡美食的代言人。在吴江美食系列里除了鲈鱼之外,还有著名的清水大螃蟹、太湖小青龙、“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戏称小妖精’)”、“太湖八仙(莲藕、茭白、荸荠、慈姑、水芹、鸡头米、棱角、莼菜,它们就跟太湖边长大的姑娘们一样,一个赛过一个水灵,但始终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当然还有地方特色蔬果,如香青菜是吴江地方传统特色珍稀蔬菜品种,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香青菜具有口感柔软,清香醇正,营养丰富的品质特点,深受当地广大消费者和外来游客的青睐,正宗的吴江梨、桃(夏之梦)、葡萄(黄蜜)等果品享誉中外。在吴江区找好吃的饭店餐厅向来不用发愁,从精致的西餐到人气极高的日本料理,从异国风情的各国美食到浓油赤酱的本帮菜应有尽有。吴江的面食很厉害,鳝丝挑面为当地面馆的标志,征服人的口味;大大小小的羊肉馆,极具地方风味的调料,满足人的奢欲;用当地的蔬菜、鱼、海鲜而配置出一锅烩的“江南运河宴”,让多少古今中外的食客忘乎所以。青团子、麦芽塌饼、熏豆、烧麦、袜底酥、辣脚、黎里套肠等小吃,让人垂涎三尺。只要你舍得“浪”一回,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你来吴江绝无虚行,“三月不知肉味”定让您流连忘返。津津干豆腐、震泽黑豆腐干、桂花糕、松仁糖、冷水茶、花色切片、太湖凤尾鱼、银鱼、果仁酥、糖桂花酱、黎里油墩、苏州八宝、禄斋月饼等风靡的吴江特产,是给家人或朋友捎带的极佳礼品,不仅分享了吴江特产美食,而且凝聚了家人和朋友的亲情和友谊,那就不虚吴江之行。
吴江又是一座曲艺音乐小城。昆曲源于苏州昆山,但在450年前,与汤显祖齐名的吴江人、昆曲大师沈璟创建的“吴江派”昆曲在那时段以“本色论”和“音律论”为支柱,统一了“案头”与“场上”的二元理论,完善了昆剧的曲学体系,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现如今“吴江派”虽已成为历史,而昆曲的发展与传承,仍与吴江亲缘相连。从震泽走出去的国家一级演员蔡正仁曾说得好,“‘吴江’是昆曲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时,吴江亦为昆曲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传承昆曲的精华,重振‘吴江派’的雄风”。“吴浓软语”的唱腔折射吴江昆曲底蕴的浓厚,基本功的扎实。吴江又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是用当地方言口头创作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文学,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兼容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它和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于文学之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明代曾被称为“一绝”。2006年5月20日,吴歌被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下榻的吴江宾馆的购物区,白天不时地从那里飘逸出吴歌精美的旋律,令人陶醉于太湖之美、吴江之美的绝色之中。
“你眼中的文言文,是他们的诗酒人生”。这是吴江是“中华诗词之乡”的真实写照。在历史上,无数写诗能手在吴江留下了吟唱千古的名篇,在同样的美景中,我和他们的距离就差一首诗了!赞美吴江的诗词在唐宋清时期极为鼎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将吴江的文化推崇至中华文化之林。唐代诗人张贵《旅泊吴门》中的诗句“一舸吴江晚,堪忧病广文,鲈鱼谁与伴,鸥鸟自称群……异乡无限思,尽付酒醺醺”,寓意想家想久了,看鲈鱼都眉目清秀了,算了,还是喝酒吧!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中写道“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描述作者那年在吴江喝醉,菜是啥味儿已经忘了,只记得桂花酒很香;清代诗人袁枚在《黎里行》中赞叹曰“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抒发了作者火急火燎赶到吴江,瞬间被吴江的美景所折服,由衷的感叹,借诗理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境界。
在吴江简短的几天时间里,我无处不被吴江的古今一切所感染。在夜幕徐徐中,漫步吴江街头,无时不领略现代吴江的江南风景,时时折射出新时代吴江“综合实力”丰厚的底蕴,尤其是当星罗密布的桥灯、河灯与街巷的路灯、天上明亮的星星交织掩映在一起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现代吴江的天堂之中。赞誉吴江的符号,绝非能让我在短暂的茫然的时间内用寸管所能及其全面。
写到这儿,我似乎该言归正传了。这次人民公安报社之所以选择在苏州吴江区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新警务、新智慧、新探索”主题交流现场会,主要是吴江在持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现代“警务数据”“智慧公安”在公安工作各个方面的运用,闯出了一条持续推进科技兴警建设的地方管理的模式,在全国基层公安系统率先建成无线宽带政务专网,获评2019年IDC 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打通现存各系统间的壁垒,实现跨平台的融合指挥,成功服务治安防控、巡逻执法、社区警务、日常保障等工作;持续推进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建设,推动“双网融合”,建设“六联机制”,形成了全国全省经验亮点;持续推进警营生态建设,成为省内唯一一家获评全国基层公安文化工作示范点的单位。这在随后参观吴江区公安局LTE宽带集群创新警务应用联合实验室里一一得以见证。吴江公安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片云”“一张网”“一键通”,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无不让全国各地同行的战友们由衷的感叹。
吴江之行,收获颇多。祝福吴江,祝福吴江公安。
如再有机会故地重游,一定好好打卡吴江!吴江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简介:李默默,原名李宝,就职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公安局,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五大连池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专著《黄土情黑土味》《红字墓碑》(2018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