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北京故事
听作家宁肯讲座《新·老北京的城市故事》
宁肯说,自己可能不适合讲北京,又不是研究这个课题的学者;好在,题目中有“故事”两字,倒是他擅长的。
2019年夏,上海书展火热开幕。《宁肯文集》(精装八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也是参展书目之一,于是,著名作家宁肯来到上海,做客“上图讲座”,呈现了一场主题为“新·老北京的城市故事”的讲座。由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在上海讲述北京,这无论对于讲述者本人,还是对于上海读者,都不失为一件新鲜事。
一位作家眼中的城市,当然不会是钢筋混凝土,高楼林立、高架纵横;它最可能是人、是情感、是各种微妙元素的集合。于是,宁肯当真讲起了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几位看似完全不同、没有什么关联的新、老北京人。
第一位,是三轮车师傅、“武林高手”王殿卿。宁肯也称他为“师爷”,说是他学“撂跤”的师爷。王殿卿的故事来自于宁肯的回忆,他是从“老北京”里走出来的,“我此刻叫出他的名字,仍感到一种40年前的气场”。王殿卿的故事,是关于“后文革时代”、关于“天桥”复苏和混混“改邪归正”的。这故事谈不上特别,但的确不常有,甚至过了它的时代,便失却了存在的语境,一去不复返。这个故事,也称不起荡气回肠,但由宁肯在记忆中挖出、又讲出来,竟别有一番味道。这位普通的三轮车师傅,“不穿背心,一条黑裤子差不多卷成裤衩的样子,盘腿一坐,稳如泰山,自成庙宇”;而拜他为师的“小徒子”——宁肯的表兄,本是个从琉璃厂一路打到海淀的、臭名昭著的“混混”,当真学了武术,却不再打架了。
故事里的那些人,活成了与他们时代标签所不同的样子,每一个都生气勃勃,有着真正属于民间的独特气质;在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传统道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滋养,有许多无法言说、却无法抹去的东西,任再强大的时代洪流席卷,它们总会留下独特的痕迹,那些属于个人的、与历史无关的痕迹。是以,宁肯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内心有境界,最终都能成为一种超越的东西。”而“戏曲、武侠、武术,‘三位一体’……像三根梁柱,构建了我们民间的心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殿卿就是“北京”。
第二位,是被称作“中关村第一人”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他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彼时“文革”的迷雾尚未散尽,一切看上去都很朦胧。而一次赴美考察之行,不期然在陈春先的思想中带来了一场巨变。“美国何以这么快?”“教授、大学生能办公司?”……所见所闻,让陈春先仿佛来到了新的世界。经过潜心考察和苦苦思索,他终于豁然开朗:“中国要想与世界同日而语,中关村就得先同日而语。”接下来,他要开公司!
这无异于石破天惊。而任何一场伟大改革所迈出的“第一步”,都不会像后人想象得那样美好。陈春先的公司终于披着“服务部”的外衣开始了,但并不如预想的那般顺利,甚至一度,服务部只剩寥寥几人。在最艰难的时期,他像一位孤独的水手,在大浪潮中艰难地驾驶着小船,风雨飘摇。但他坚信,他所驾驶的这艘船,是要驶向彼岸、而不是走回头路的。在陈春先身上,宁肯想到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苏格拉底审判”,他给予了陈春先同样的敬意:“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仁’的东西。”这个故事发生在北京,便将这种“仁”的东西注入了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春先也是“北京”。
本文作者与作家宁肯合影
还有很多种北京,冯军的北京、王选的北京、柳传志的北京……“北京”说不完,更不可能一一细说。而故事里的北京,正是如此:它是每个人的,是由个体构成的城市,每个人的价值与个性,对它而言都有意义。这就是作家视角下的城市,一座人文之城,它有血有肉,有生命和脉搏;它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故事之集合;它永远都在流动之中,也有成长,也会老去,亦能重新焕发青春。其实,这些故事,就在宁肯的作品《北京:城与年》《中关村笔记》之中,对于熟悉他作品的人,并不新奇;然而,再听他亲口讲出来,却依然津津有味。也许,这就是故事的魅力、文学的魅力,乃至人性的魅力吧。
回头再看宁肯,他又何尝不是北京呢?他的散文集《北京:城与年》,带着时光里的故事,在40年前的记忆中走出,摘得2018年度鲁迅文学奖,也走进了更多中国读者的视野。他讲述新北京的报告文学集《中关村笔记》,曾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好书。看宁肯的文字,总让我想到一种老北京美食:黄米炸糕。有嚼劲,有层次;吃到里面,是甜的,最初,甜在嘴上,慢慢地,甜在心里。吃过一次,惦记一生。而在宁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执著,甚至“执拗”,他的每一部作品必是经过长期沉淀、经历时光打磨而成的。他坚持如果写不到最佳,“宁肯”不出新作。就连这次到上海图书馆做讲座,虽然讲的是他曾写过的故事,但讲稿他依然打磨了一个星期,直到讲座前一晚才终于定稿。而讲座当天的早晨,他又早早来到了上海图书馆附近的武康路,专程“拜访”巴金故居……当如此虔诚的“北京”与“上海”相遇,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收获的必然是另一场感动
作者简介:李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供职于上海浦东公安分局,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理事,上海公安作家协会公安分会会员,浦东公安分局文学社社长,浦东公安分局文学作品集《琴心雅集》、宣传册《浦警之窗》(双月刊)主编。多年来,她以报告文学、散文创作为主,近年开始创作小说,素材取自现实生活和公安工作土壤,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某类群体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作品散见于诸报刊,累计19万余字,并曾多次获奖。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