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写“传记”
当母亲告诉我说,她要写“传记”了,我顿时惊住:化工技校毕业的母亲,从未做过文字工作,古稀之年,竟然要写“传记”?
半年后,我拿到了母亲的“传记”——一本红色硬塑封皮的笔记本,记录着自己的姓名、生辰、父母的生卒时间、给我们唠叨过多遍的家史……
本子记的是流水的日子,看完第二页,我就开启“速览模式”,不一会儿就翻到最后一篇。“传记”极短,除了以年月日的方式记录下一些内容外,最后的总结是一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您都会说金句了,我说。
母亲抿嘴一笑,皱纹密布的眼窝盛满得意。她说那天她很想写点东西,可想半天又记不起多有意义的事,就下楼走走。结果在小区宣传栏里看到那句话,觉得非常好,就记下来。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晓得,写东西不能光看字数,还得有点意义,让人看了多少有点想头,否则不是浪费人家宝贵时间吗?
这与欧阳修所说“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何其相似?我无法不为母亲大人叫好。
母亲面有疑惑和不安地小声问我:你这么快就看完了?怎么样?是不好还是有点意义?
我强掩着愧疚哄她道:哪有那么快?刚才大概看了看页数,慢慢读完后,再向您老人家汇报。
她一边爱不释手地翻着笔记本,一边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哪篇是打了几遍草稿,觉得满意了才誊写到本子上的;哪篇是她觉得比较有意义,值得写下来的;哪篇是字没写好,撕了重新写过的……我越听越如芒刺在背,为先前的偏见、敷衍感到愧悔。
细细一读,母亲朴实、流畅如山间小溪一样的叙述能力,以及文中随处可见的“对别人困难时给你的帮助,哪怕是一个馒头、一碗粥,也不能忘恩”“老年人,最要不得的是倚老卖老,越老越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等语句,让我十分惊喜。很难想象七旬有五的她,初舞文墨,字里行间竟流淌出这么多质朴的道理!
母亲指着身上那件枣红色毛呢短外套说,搁在以前,这件衣服再打五折,她也舍不得买。但现在她想通了,国家连续十多年给企业退休人员涨工资,年满七十周岁者每月还另外有“高龄补贴”,她应该享受下国家的福利,适当吃好点、穿好点,养好身体,也活得更有精气神儿。
“那您开篇怎么写得像开忆苦会一样?”我问母亲。
母亲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说:这就叫做“先苦后甜”,不忘根本。让没过过苦日子的后辈们知道,以前的日子有多难,国家发展到今天有多不容易。有对比,才明白现在的生活有多好。说它比蜜甜,一点儿都不为过。
浸在回忆中的母亲,思如泉涌,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那代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仅没有双休日,有时十天才能休一天;三十元出头的月工资一拿就是十多年,但大家干劲冲天。比起奋战在枪林弹雨中的老前辈,这点苦和累,确实放不到台面上。母亲专注地看着“传记”本,继续有板有眼地念着: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老一辈流血牺牲建立新中国,相当于为我们种下参天大树,我们后来者有义务和责任把这棵参天大树浇灌好、培育好,这样我们才能代代有参天大树可依可靠……
“这话是摘抄来的吧?”我虽听得入神,但仍觉得这不像她的原创。
母亲微红了脸庞笑笑说,这是当年一名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时说的。不一定是原话,但意思差不多。
母亲说,到了她这个年龄,真正体会到“经历就是财富”。当年也曾苦恼过,生活中也经历了波折,但她仍然很感激,遇到我父亲,成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年轻时,确实没少吃苦,但付出是值得的,“现在拿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几千元一月的退休金;老了能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优待;异地住院,也与在当地一样出院就能报销……这样的好日子,怎能不知足、不感恩?”
我一下子鼻酸眼涩起来,大体明白母亲费心写“传记”的真情和深意。母亲合上“传记”本说,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作为父母,没有太多财富留给儿女,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后代知道,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压力,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忘“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道理,才能少些埋怨和不必要的痛苦,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心怀感恩,继续奋斗。
我想带走母亲的“传记”仔细拜读并录入电脑,母亲却一把抱住她的红色“传记”本,说她还要继续写,写完或写不动了就送给我。
转眼三个多月过去,母亲打电话说,又写了两篇,说她准备按照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慢慢回想,慢慢写。
我真诚祝愿古稀之年的母亲:从心所欲,愉快完成她的“传记”写作。
作者简介:蓝茹,原名吴何岷,曾任《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作协会员和首批签约作家,山东省作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首届公安作家研修班学员,鲁迅文学院山东作家研修班学员,现为济南公安文联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