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

再见古田

来源:网投 作者:张发建

01

距离上一次到古田已经十五年之久。对于这里的变化心里有所准备,但是当我真正再次走进它时,还是被震撼了。

我分不清是前行带来的感动还是消亡引发的怀念,一个人背着鼓鼓囊囊的挎包迷迷糊糊地看着街道两旁辉煌的灯火,路人也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头发灰白的我,算是对一个异乡人的问候。

我的包里装着两套换洗的衣服,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本书和两茶叶。这简单的配置,我背在肩上还是觉得十分吃力。毕竟不是十五年前了,我无法象那个时候一样轻松地拎起同行伙伴的大包小包,大步流星地在闽西大地上来回奔波。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带着电脑和书本,许多时候,旅途的疲惫让我一挨枕头就睡着了。在飞机或者高铁上,我更喜欢透过窗户看地面或道路两旁的风景,聆听身边乘友们的南腔北调。可我每次出差都还是带着它,否则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

十五年前我接受一项督导任务,跟随一位长者到闽西工作。十五年过去,当年的师友多数退休了,有的甚至驾鹤西去。而我自己,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看着各色演员们的进进出出,用别人的故事感动自己,用自己的情怀哀叹人世悲欢。我甚至很不情愿回到故乡的山村,想想熟悉的人半数已殁,走在村中,心里不是滋味。其实,村民对于村庄,就如衣裳对于个人,十五年前穿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你却还是那个你。

同行领我前去古田会址,瞻仰伟人的遗迹。廖氏宗祠前是静美的荷叶,花骨朵儿含苞欲放。在江南,采莲是热闹的事,有美丽的采莲姑娘,有围观的翩翩少年,而在古田,莲花刚刚盛开,就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同行说,待到秋天,荷花谢尽,这里又会种上油菜花,来年春天便是黄花灼灼,煞是好看。在我的印象里,十五年前,这个季节这里应该是绿油油的禾苗,秋天来了,黄澄澄的,带着丰收的喜悦。

不管怎么样,这里都是人山人海。

 

02

从漳州到闽西的这片土地,物阜天宝,人杰地灵。

我的脑海里浮现林语堂的身影,他来自平和,学贯中西,文章一流。我喜欢土楼,到过永定的许多村庄,探寻客家人昔日的文明。可能是土楼的缘,那年公选我报考了难度最大的南靖县,在泉州一个宾馆里通宵写完一个领导发言稿后去漳州参加笔试,最终侥幸并列第六名进入面试,面试虽然第一名,但综合分位居第二,缘分不够自然落选了。

更早的时候,我在网上认识了同行的草生,草生是网名,一个从京城念书归来的治安系才子,文章华丽,经常语出惊人。我读他的作品《春声渐落小公园》,他说潮汕商人永不衰弱,我却读出这片土地文脉的永不衰竭。

这一次,我认识了另一个青年才俊洪生,他从漳州公选到古田,他的人生轨迹符合了我对才子的所有标准,所以一见面就如故。遗憾没有听到他的讲座,但他送了我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当晚我品读了他缅怀师兄、我的同事黄建雄的文章, 让我想起那年追悼会上一头撞向冰棺的烈士妻子,那是我多年心头的一个阴影。我读他的诗,从《浮尘之光》里,体会到了气息流畅、语言新奇和心灵感动:

                                                     我打开大门

                                                     将郁闷的胸膛撕开

                                                     向着苍翠

                                                     如同一位站立于地狱

                                                     通往人世之间的浮生

                                                     我背朝阴郁

                                                     面向光明

                                                     我沉浑而高亢

                                                     就象我声音的魅力

                                                     开始辗转于浮尘

 

这片土地上的才俊,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能够“背朝阴郁,面向光明”地辗转于浮尘,他们有学者的睿智,能沉得气,也总能保持得了入世的心,随时准备博击。而大多数中国文人,总是在博击时少了智慧与沉淀,有了智慧与沉淀后却又丧失了博击的志向。

 

03

于是在历史上,尽管中国文人世世代代都自诩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却绝大多都是铩羽而归,最终躲进自我构建的小天地里,消耗青春年华和才识胆略。

八十几年前在古田的一群年轻文人,却是一个不同的存在。当时他们三十多岁,在这里做出一个关乎国家与民族前途的思索和判断。这种思索和判断的本身,成为了今天我们最需要汲取的营养。

中国景点的说辞,多是大同小异,古田也未能幸免。在导游的眼里,古田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她们说,站在廖氏宗祠的大门看对面的重山,为官者可以看乌纱帽,为商者可以看一个金元宝;站在纪念馆门前看最远处的毛公山,可以看出伟人仰卧的形态,甚至连下巴的黑痣也依稀可见。她们挂在嘴边“到过古田就会提拔”这句话,反正在她们眼里,古田是神一般的存在。

古田的神圣是无可置疑的。但我一直没有看出导游所说的乌纱帽和伟人身影,我只能告诉自己,作为一个俗人,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

作为俗人,我并没有丧气,也没有装作看到的样子,毕竟这世界上俗人居多,而且一些名人也还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活成一个普通人。

只是许多时候,我们的思想会一直挣扎在俗人向往高人的道路之中。这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救赎,还是说明了我们心有不甘?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挣扎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只能在对自己的绝望之中接受生命的裹挟。其实,恰恰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最需要到古田的时候,因为我们需要对自己,对人生做一个阶段性的思索和小结。

 

张发建.jpg

作者简介:张发建,供职于福建省公安厅宣传处,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散文作品散见于《福建日报》《宁德文艺》《福州晚报》《闽东日报》等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苏莉莉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