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

遥望山海关

来源:网投 作者:李春良

 

历史上,再也没有这样的关隘和一个王朝的兴衰联系得如此紧密了

这是怎样的一道雄关啊!

     长城顺气势磅礴的燕山一路向东,逶迤至刀劈斧凿的角山,突然一个九十度的转弯掉头南向,一头扑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从角山到渤海湾九千米的宽度上,灰色的城墙以它巨龙一样的身躯,由北向南牵起了角山关、北冀城、关城、南冀城、海口关、澄海楼、靖卤台,以关城为中心,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军事要塞,矗立在辽西走廊山海之间的最狭窄处,扼守着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交汇点。千百年来,伟岸如斯的长城静默着,雄浑似铁的山海关静默着,她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下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一个民族的血火交织,今天,又让我以苍凉的眼神一遍又一遍地抚过……

     翻开浩瀚的史帙,我们看到北朝先民就在这里修城筑寨,一道榆关卡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结合部,使这里狼烟四起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四海升平时又化作商贾云集的贸易重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对于山海关来说,是值得载入史册的。这一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开国大将徐达同时把目光聚焦在这里。朱元璋说,大将军你得注意一下辽东方向了。徐达说,臣已谋划妥当了!为什么单单是这一年?为什么不能早一年或晚一年?我们常常说历史的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徐达大将军要在这里建一座宏大的军事要塞,同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尽管这对君臣曾经是放牛娃,曾经是乞丐,曾经是落魄的农民,可是时势造英雄,此时,他们已是站在激荡的时代风云大潮头上的一代帝王和宰相,他们颇具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眼光怎么能够忽视如此重要的地域呢?我们还是先看看这前十四年,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吧。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改应天为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洪武,大明王朝正式建立。他任命征虏大将军徐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此时,徐达正率领二十五万北伐精锐在山东境内与元军鏖战。五月,朱元璋亲临汴梁(今开封)犒赏三军,并下达了进攻元大都的总攻击令。临别,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再三叮嘱徐达说,元朝近百年的残暴统治,中原百姓苦难深重,朕让你们北伐的任务就是救黎民于水火,所以你们每解放一座城镇,不能抢劫,更不许放火,要让市井买卖正常,百姓各安其生。要严明军纪,违者立斩!七月末,徐达兵临城下,元顺帝带后妃太子仓皇出逃,经居庸关逃至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初,徐达率军攻克元大都,军纪严明一如朱元璋所令,就连皇宫大门,徐达也派兵严守,并责令宦官看护好宫女、嫔妃、公主,严禁将士入宫骚扰。捷报传来,朱元璋大赦天下,改大都为北平。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率明军入关中取奉元(今西安),克兰州取平凉。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死,元军统兵元帅扩廓贴木儿再犯西北边疆,徐达再次挂帅征北大将军,聚歼元军主力于定西,取得定西大捷。洪武四年(1371年),徐达奉命镇守北平,大力修缮城池,巩固边防。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领征虏大将军衔,统兵十五万出雁门关与扩廓贴木儿数次激战,最后兵败。明军伤亡惨重。洪武六年(1373年),扩廓贴木儿率兵攻击雁门关,朱元璋严令边将坚守长城不可轻易出击,而徐达继续镇守北平,整饬武备。洪武八年(1375年),扩廓贴木儿死,朱元璋令徐达加紧做好最后一战的准备。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率大军出塞,大败元军,斩获无数,将北面元朝最后的残余势力彻底荡平。

     一个新生的政权建立后,总要经过血与火的锤炼才能最终得以巩固和发展,元顺帝逃往塞外后,元朝廷的班底还在,特别是统兵元帅扩廓帖木儿是令朱元璋也深为佩服的一员猛将。他们时刻觊觎着中原大地丰饶的物产和这片土地上至高无上的皇权,被打得惨败时逃往漠北疗伤,积聚了力量后又重新杀回来,如此往复十几年之久,朱元璋和徐达实在是无力他顾。现在好了,就在徐达给予元朝残余势力致命一击后,朱元璋立刻命令徐达调转目光向东北看,那里还有元军东北的主力部队,在辽东元帅纳哈出的率领下,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朱元璋用行动告诉徐达,一个帝王应该有怎样的战略家的眼光,而徐达更是用行动告诉了自己的君主,一个大将军该有怎样的军事家的谋略。

     徐达修筑长城,设立关防,将古榆关迁移至迁民镇,在狭窄的山海之间修建这座万里长城第一雄关。至此,人们记住了徐达,当这位明朝开国大将军的赫赫战功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时,徐达却因为这座军事要塞时常走进人们的记忆。

     明朝年间,北方奇寒,这令出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的南方人徐达很不适应,所以每到冬天,朱元璋便调徐达回家复命休养,也好君臣相聚共叙儿时友情和谋划天下大计。待春天来临徐达会再次领令奔赴北平,十几年间大多戎马倥偬,沙场征战,现在他终于有机会进行军事设施的建设了,怎么能不把自己一生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他要将他的关他的城打造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以期确保大明江山永固,子民永享安宁。而在朱元璋的眼里,比城比关更重要的是人,他曾不止一次的夸赞徐达就是“朕的万里长城”。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部边疆一线,宁王朱权守热河(今承德),燕王朱棣守北平,晋王朱枫守西北。朱元璋的“万里长城”是无私的,又是有私的,既然大明的江山姓朱,那朱氏的子孙就得舍命相保,不能只贪图享乐安逸。

     山海关竣工了,长城顺山势险峻的角山绵延而下,自角山关向南至海边,几座关城依次排开,相互策应,向东出关城建有东罗城、威远城、边墙子烽火台形成战术纵深,又与角山长城互成掎角之势。这座体现着徐达杰出军事智慧的关城的竣工,使门户洞开的华北平原终于有一道人工屏障,徐达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自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天加入朱元璋的红巾军,他高唱着“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战歌,一路南征北战,以15年的时间辅佐朱元璋称帝登基,然后又以15的时间扫除元朝残余势力,巩固北疆边防。人生能有几个十五年呢?徐达登上城楼向东远眺,广袤的东北平原在山海间渐次辅排开来,一派苍茫,正如此时徐达的心情。辽东半岛上,东北元军的主力还盘踞在那里,他希望有一天能令旗所指,直捣辽东,彻底解决元朝最后的这股势力。徐达是从骨子里痛恨元朝残暴统治的,他清楚记得自己23岁之前,在元朝统治下是被称为南人蛮子的,他们被20户编为一甲,甲主由蒙人担任,这20户南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衣服饮食唯其所欲,童男少女唯其所命”。那是一种怎样的苦难深重啊!所以彻底消灭元朝的统治就是他最高的政治理想。可是此时的徐达却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徐达环视着这座刚刚竣工的军事要塞,想,如若不能直捣辽东,他最后能够告慰英明的君主和大明子民的也只有这座山海雄关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徐达中山王,赐葬于钟山北,并亲自为徐达题写了“开国功臣第一”的碑文。

     关于徐达之死,史书上曾有被朱元璋害死一说。民间甚至有这样一个传说,洪武十七年(1384年)秋,徐达在北平得了很严重的背疽,朱元璋派在南京的徐达长子徐辉祖往北平探望,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封慰问信给徐达。徐辉祖回到南京报告说其父病情很重,朱元璋便让徐达回京治疗。有一天,宫里来人,说是皇帝赏赐的食物。徐达打开食盒见是一只蒸鹅。背上恶疮最忌蒸鹅,徐达沉默半天,含泪吃下了蒸鹅,几天后病情加重,便去世了。

     现在看来,此说不足为信,依朱元璋的个性即使想杀徐达,也不用如此夸张,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食物里下毒让徐达不知不觉死去岂不更好,省得他到了阴曹地府也会恨自己。不过这个故事从另一个方面又佐证了徐达之死一直是存疑的。一位疆场战将为大明打下了大半个江山身体不可谓不强壮,54岁却突然死去,存疑是人们的惯常思维,何况当时朱元璋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能永远做皇帝,杀元老功臣已经杀红了眼,仅大将军蓝玉一案就诛连杀掉了上万人。按说朱元璋与徐达是少年伙伴,一起放过牛要过饭,情同手足,而自朱元璋起兵以来,特别是称帝后,徐达恭敬有加,谦虚谨慎,从不因自己的经历和军功有任何的僭越表现,日常生活也是勤俭朴素、远离美色。就连朱元璋也曾大赞徐达:“大将军功勋卓著,却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富无所取,公正无私,像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的朝中仅有大将军一人尔。”

     可以说徐达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这样一位忠君爱国亲民又勇武盖世的人,朱元璋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的,正因为徐达太完美了,太无私了,太无欲无求了,在朱元璋看来才是太可怕了。所以,一代开国元勋徐达被朱元璋害死一说并非是空穴来风。

     徐达去世两年后,徐达部将冯胜率大军东出山海关,大败辽东元帅纳哈出,歼灭元军东北主力,纳哈出投降,完成了徐达夙愿。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诏告天下,迁都北京。山海关又成为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起来,而历史又会做出如何选择,将他的名字继徐达之后与这座雄关紧密相连呢?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冬天,天奇寒,号称不冻之海的渤海湾终于结冰了。东蒙古鞑靼部的俺答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固若金汤的山海关。

     东蒙古鞑靼部崛起于明弘治初年,汗王达延汗武力统一各部后,将河套地区分封给其子阿著,阿著有二子为吉囊和俺答,吉囊据富饶的河套,而俺答的封地是贫瘠的开原上都(内蒙古多伦西北)一带,俺答便习惯于烧杀抢掠的勾当。自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俺答一次次侵入明境北部烧杀劫掠。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俺答竟攻入古北口大掠顺义怀柔,进占京畿,在德胜门外烧杀劫掠。当时奸相严嵩专权,朝政腐败之极,明世宗嘉靖帝一心修道,荒淫无度。任由俺答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劫掠之后自行撤去。尽管如此,俺答每次都是绕远取道古北口以西,从不敢动山海关的念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渤海结冰了,上苍似乎给了俺答一次机会。他试探性地派出一股骑兵,趁夜色绕道海面,越过了山海关。然而偷袭很快被明军发觉,大批的驻军从关城中冲杀出来,一场浴血搏杀,将俺答兵杀得溃败而去。这座雄伟的关城再次在实战中显示出非凡的意义。

     四年后,抗倭名将戚继光来到了山海关,他要了解那次敌人险些成功的偷袭,他要在长城一线和山海关关城上续写比闽浙抗倭更加辉煌的英雄史诗了。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先祖戚祥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后战死沙场。朱元璋感念其开国功勋,特许其子孙世袭正七品的登州卫指挥佥事,防守沿海边防。将门之后的戚继光从小就志存高远,誓言长大后要“作霍去病岳武穆耳”。父亲戚景通便着意栽培,每天除了习武之外,经史子集也是少年戚继光的必修课。经过严格教育训练,戚继光成为能武能文胆识过人的少年才俊,其文章每每得到老师的称赞。然而戚继光十四岁时,母亲病逝,父亲也病倒,家道开始中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父亲戚景通自觉来日不多,便让戚继光进京到吏部办理袭爵手续,这是朝廷对世袭之职的规定。戚继光担心父亲,犹豫不决。戚父说大丈夫当以国事为重,现在北面鞑靼的虎狼之师时常犯边,南有倭寇海贼烧杀抢掠,苍生苦不堪言,国家危在旦夕。我戚家自太祖皇帝始即受恩泽,已延续六代,当此多难之秋,正是我戚家报效朝廷国家之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且勿再犹豫愆期。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自古多出忠勇报国之士。渊源的家风,父亲的教诲,在少年戚继光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为国尽忠自此成为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戚继光在父亲的病榻前慢慢跪下来,深情地给重病中的父亲磕了三个响头,毅然决然地挥泪北上了。他知道,这一别将是关山万里,天人永隔,此一去更是烽烟滚滚,战火遍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正期待一个铁血男儿荡平敌寇,救黎民于水火。

     这年,戚景通病逝,十七岁的戚继光继任登州卫指挥佥事。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戚继光挥笔写下了五言绝句: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27岁的戚继光升职为山东都指挥佥事,由最初管理一个卫所的海防扩大到管理三营二十五卫所,面对着残破的海防设施,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兵士,戚继光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整顿纪律,严肃军纪,训练将士,修葺营所,构筑海防工事,克服重重困难,短时间内使山东半岛的海防面貌焕然一新,部队战斗力大大提升。东南沿海的倭寇几次北上进攻山东,都被戚继光率部打得溃败而逃。

     两年后,浙江形势危急,戚继光被朝廷急调入浙,担承起艰巨的抗倭重任。首战慈溪县龙山所,明朝官军万人的队伍竟让八百倭寇一个冲锋打得七零八落,若不是关键时刻戚继光三箭射杀三个倭酋,使倭寇群龙无首失去指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戚继光痛心疾首地发现,此时的明军已不是先祖时期跟着明太祖打江山时的明军了。那时的明军为了驱除蒙元的残暴统治,解救天下苍生于倒悬,将军不惧死战,兵卒奋勇杀敌,兵锋指处,所向披靡。那时的军队是一支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军队,人人知道为什么打仗为谁牺牲。所以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破,在短时间内打下了一座大明江山。而现在呢?将军贪污腐化,都想着保一条性命去好好享受贪来的钱财,丢了命,岂不挖空心思白贪了吗?兵卒呢,当兵不过是来混口饭吃,打发日子,活着才是最要紧的事。将军贪生,兵卒怕死,要想靠这样的军队打胜仗简直是痴人说梦。戚继光痛下决心,接连上书浙江总督胡宗宪,他要另起炉灶,训练一支精兵,他要让这支精兵成为明朝军队的楷模,重振大明官军的雄风。

     据史料分析,当时的戚继光其实是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训练了一支反应迅速、保障有力、作战勇猛强悍的特种作战部队。他先是创立兵营,“在军中置帐,一应物资给养可随军行动,进退无虞,行动自由而无后顾之忧”。实际上是把后勤部队与作战部队混编在了一起。然后,严格选兵,一切地痞无赖,屑小之徒,逃兵兵痞一概不要,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出身正、履历好、体质强悍、思想合格,使成为这支部队的每一个成员一开始就有高人一等的自豪感。最后是严格的体能、队形、阵图等战术训练。戚继光在此练兵期间所创造的鸳鸯阵法,为荡平倭寇起到巨大作用。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再次侵入浙江沿海及内陆地区。戚继光识破敌首意图,将主力伏于台州城,自己引兵赴宁海。当倭寇来攻台州时,戚继光及时回援,将数万倭寇夹击于台州城外,与倭寇展开决战。经过特种训练的官兵人人争先恐后,个个奋勇杀敌,一场浴血奋战,倭寇被杀得溃逃,戚继光率兵急追至大海边,又斩敌数千,残寇跳海逃生又淹死无数。“戚家军”一战成名,浙江抗倭成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进攻重点南移福建,狼烟又起,朝廷指定戚继光率“戚家军”入闽。戚继光挥军激战,四战四捷,歼敌万余,残寇乘船逃走,自此再不敢来,福建沿海平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广东当地山匪与海上倭寇相互勾结,倭寇大举登陆内侵,数万匪寇烧杀抢掠,广东形势危急,向朝廷求援。戚继光再次临危受命,挥军入粤,经过艰苦战斗,两年歼灭匪寇数万,粤全境倭寇匪患消除。

     自此,十多年时间,戚继光率军身经百战,基本平定了浙闽粤东南沿海一线为害多年的倭寇作乱,抗倭作战取得了全线胜利,戚继光也为大明王朝训练出了一支勇猛顽强能打敢拼战无不胜的“戚家军”。

     现在,朝廷要调戚继光北上了,贪腐堕落荒淫无度的大明王朝终于看到了使其黑暗统治延续下去的希望了。抗倭战争使戚继光这颗将星,以极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王朝的沉沉黑夜,王朝的统治者就像抓到了一棵最后的救命稻草。国难思良将,他们太需要这个铁血将军像当年的徐达一样,在京师的北面再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让王朝的国脉得以延续下去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王朝统治者为什么没有先调戚继光与蒙元的后裔——鞑靼的俺答和吉囊作战呢?因为当时,俺答和吉囊的入侵祸害之惨烈,给北方人民造成的灾难之深重,要远比东南沿海的倭寇强烈得多。特别是俺答部,其罪行累累,恶贯满盈,至今翻开史书,一股血腥之气仍然扑面而来。“嘉靖八年(1529年),俺答入侵内地,杀人掠物,不可胜数。”“嘉靖十九年(1540年),俺答入侵宣府,一路破关占地,杀人如麻。”“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吉囊从太原进犯,杀人、掠畜数万。俺答越过太原南到石州,杀掠甚多。”嘉靖二十二年(1542年),俺答“再入大同太原,一直向南……杀人二十多万,杀牛马羊猪等牲畜二百万,焚烧大量房屋田地。”从嘉靖十一年开始,俺答以每年一次到数次的频率,频频侵入内地杀人劫掠奸淫焚烧,竟如入无人之境。

     朝廷呢?官兵呢?奸相严嵩的一句话,泄露了天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九月,俺答兵犯大同,时任大同总兵仇鸾乃一介草包,其官职是向严嵩之子严世蕃行贿所得,此次俺答引兵来犯,仇鸾只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行贿,他暗中与俺答勾结,向俺答施以重贿,请求俺答越过大同,去攻蓟州。俺答引兵东去,直接攻下古北口,一路长驱直入,大肆烧杀劫掠,京城震动。而仇鸾料定俺答会危及京师,又主动上书请求,发兵支援。昏庸的嘉靖皇帝竟然任命仇鸾为平虏大将军,节制各路勤王兵马,于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讽刺意义的丑恶一幕上演了。仇鸾带领着十几万勤王救驾的兵马一路围观,看着俺答的万把人在北京城外烧杀劫掠数天,不敢发一箭一矢,然后又看着俺答押着劫掠来的大批男女村民和牲畜财物,心满意足地西出古北口而去。仇鸾为了交差,砍下了几十名百姓的头颅,再次向嘉靖皇帝邀功请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

     就在这次“庚戌之变”最危急的时刻,俺答兵在德胜门和安定门外大肆烧杀之际,六神无主的兵部尚书丁汝夔向严嵩求教。严嵩说“俺答抢够了自会退去的,我们唯坚壁是上策。”

     严嵩是这么想的,那一班披着官衣的朝臣命官是这么想的,嘉靖皇帝也一定是这么想的。而东南沿海则不同,江南是朝廷的粮仓,京杭大运河是朝廷的粮道,倭寇作乱一旦蔓延开来,危及粮仓和粮道,则江山不保,社稷危矣。

     统治者永远把他的统治利益放在黎民百姓的利益之上!

     现在,因为戚继光,东南一隅终于海晏河清了。戚继光终于可以再在北疆为大明王朝一雪前耻了。此时已是昏庸荒淫的嘉靖帝驾崩,严嵩父子一班奸党已被查处,穆宗皇帝登基两年的隆庆二年(1568年)了。

     依依不舍告别了情同手足的“戚家军”,戚继光孤身北上了。“戚家军”是百姓对他这支官军队伍的爱称敬称,但是戚继光不能不有所警觉。当年,江南人民同样把类似的爱称敬称送给了岳飞,可是“岳家军”的响亮名号不只让金军胆寒,百姓鼓舞,更让宋神宗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加上岳飞坚持要直捣黄龙,迎还徽钦二帝,终于酿成了风波亭上的惨案。所以当“戚家军”的名号传遍大江南北时,戚继光的头脑一直是清醒的。这次北上,任务比抗倭艰巨千万倍,而他更深知此时朝廷北部的官兵贪生怕死不堪一击,在如狼似虎的俺答兵面前,战斗信心早已土崩瓦解。所以他多么想奏请朝廷恩准带着他的“戚家军”哪怕是只带一部分一同北上啊!可是想想岳武穆大将军的结局,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秋高气爽,漫山缤纷,长城和山海关敞开雄伟的怀抱迎接这位身经百战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登上城楼极目远眺,长城像一条蜿蜒的巨龙顺巍峨的燕山盘旋而来,至角山突然变得更加险峻陡峭起来,壁立千仞,刀劈斧凿,巉岩耸峙,长城倒挂。另一侧则是浪涛汹涌一碧万顷的大海,暗潮涌动,白浪滔滔,从天海相接处一波又一波奔涌而来,昼夜不息地拍打着海岸,从亿万斯年到眼前,从来如是。

     独特的地形地貌似乎就是为了成就这座千古雄关。

     戚继光望着这城这山这海这关,想起了徐达,想起了和徐达一起并肩作战的六世祖戚祥,想起了父亲戚景通临终前的殷殷叮咛,不由得心潮澎湃思接千载。他要承接先辈功业,重修这城这关,他要训练一支虎贲威武之师,彻底荡平北寇,上报天子国相,下酬黎民苍生!

     应该说戚继光南方抗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与浙江总督胡宗宪和好友台州知府谭纶的鼎力相助分不开的,北调后能一展平生抱负,又得到了一代名相张居正的倾力支持。张居正认定戚继光是大明王朝挽狂澜于既倒的难得军事人才,对他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对大明王朝对戚继光来说是幸事,也是不幸。

     戚继光是作为神机营副将北调的,神机营是皇帝的御林军,对于一个沙场征战的战将,这个京官的位置可是个肥差。可戚继光对张居正说,这叫臣如何去练兵?不久,张居正便因人设事,为戚继光特设了一个总理衙门,以一品大员都督同知衔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军务,主要负责练兵。当时,明朝北部边境逐渐建设了九个军事重镇,开始是辽东、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延绥四镇,后又增加了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和太原、固原两镇,合称“九边”。一下子让戚继光节制“四边”,可见张居正对戚继光的重视。戚继光上任后到北部长城、山海关转了一圈,回来又对张居正说,“四镇”都有总兵,我这个总理衙门夹在他们和兵部之间,调动他们颇为吃力。于是张居正只好一咬牙把自己的亲信郭琥调走,将蓟州总兵的位置给戚继光让了出来。戚继光以一品大员的身份兼任了蓟州总兵,按现在的说法是高职低配。但是张居正认为,戚继光向自己要的不是权而是为朝廷效力的机会。在此之前,十任蓟州总兵官都因御寇不力或被罢官或被杀头,结局悲惨。

     有职有权,更有了一代名相张居正的全力支持,戚继光开始了整饬边备的计划。

     为了彻底杜绝四年前的一幕,戚继光把长城修进了大海。他命令将伸入海中的一块岬角基岩凿平,上铺基石,铁水灌入石卯,近十米高的城墙全部用坚硬的岩石砌筑,之上又修筑了空心敌台。戚继光命名为靖卤台,这是万里长城唯一一座修在海上的敌台。这就是至今仍耸立在我们视线中的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其实,无论是山海关还是万里长城,因为戚继光,才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之前的长城,因为没有建台城,经常垮塌,有时来不及修补,鞑靼兵就从垮塌处攻进来。戚继光重修长城,在容易垮塌处跨墙建起台城,台城高五丈,城内分三层,每层宿百人,还可储备武器给养,“既可监视敌情,又可防御寇侵”。空心敌台的修建使长城上长出了一座座永久的兵营,将人和城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人和城的御敌效用倍增,不得不说这是戚继光一个伟大的发明。

     三年时间,从北京以西至山海关,戚继光一口气在两千多里的长城上建起了一千多座空心敌台。历经了两千多年战火烽烟的长城,终于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戚继光练兵,他要练一支能够多兵种合成作战的精兵。他在《七原六失四弊疏》中痛陈北兵的弊病,指出若战事再起北方恐无可用之兵。朝廷犹豫再三终于恩准,特调三千浙兵北上蓟镇。戚继光没提“戚家军”,朝廷也回避“戚家军”,而杭嘉参将胡守仁和福建南路参将王如龙所带的这三千浙兵,正是当年“戚家军”的精锐之师。两员麾下的战将带领三千“戚家军”抵达蓟镇这天,时大雨狂风,三千将士列队蓟州城外,任天地间暴雨如注,将士们雕塑一般纹丝不动,一站就是大半天,北兵将士明白了为什么戚家军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三千戚家军就是戚继光训练北疆新戚家军的火种,一支三万人的精锐之师很快又在戚继光手下成军。根据戚继光的战术,与鞑靼兵交锋时,先用火炮远距离射杀,待鞑靼兵冲近,战车营车兵推出装有拒马器的战车,彻底阻滞敌人的进攻速度,二十人一乘的攻击战车上,士兵在挡板后用火铳通过射击孔有效狙杀,步兵则出军阵两翼砍马腿刺骑兵,鞑靼兵不支溃退,阵型变幻,骑兵最后冲出追击斩杀。这种新奇的合成军作战彻底打懵了俺答,几次交战,俺答都被戚继光挥军杀得大败而逃,最终再不敢犯边,只好派人求和。

     因为戚继光,王朝的北部边疆终于安宁了下来。朝廷给戚继光加官晋爵,但他的主要任务仍是镇守蓟州,节制北方重兵。戚继光在蓟州总兵任上十六年,去职后,其部将又遵循其法,使明朝边境进入了难得的几十年和平时期。应该说,明王朝直至戚继光时,才彻底解决了蒙元及其后裔对中原的袭扰侵犯。

     然而,如果王朝的统治者不能居安思危,长久的和平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戚继光来说甚至是不幸的,紫禁城里悦耳的编磬就是给将军敲响的警钟。

为什么非得到了国难之时才思良将呢?

     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仙逝了。万历皇帝朱翊钧高兴地喝了一天酒又大睡了两天,从此后他再也不怕这个老师的严厉教导了。随后,他抄了老师的家,把老师的家人发配边关还不解气,又彻底废除了老师毕生为之努力的兴利除弊的新法新政,把老师所倚重的一班忠臣良将撤的撤、贬的贬,朝中不留一个。

     昏庸的统治者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戚继光受此牵连先被去除太子少保之衔,又被免去节制北方四镇的左都督之职,调广东先任巡抚再贬为都指挥使。最后只好离开军营回山东登州老家过起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子。统治者永远是薄情寡恩的,万历皇帝并没有轻易放过戚继光,继续攻讦说他沽名钓誉欺骗朝廷。戚继光想着自己几十年沙场征战,悲愤难抑,挥笔写下了《病中吟》:

边愁隐隐上颠毛,

肺病哪堪转侧劳。

唯有中庭一片月,

漫移花影护征袍。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十二日,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代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走完了他六十年的人生。将星陨落,夜空黯然,阴风怒号,山河呜咽。此时的山海关正大雪纷飞,一片洁白。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贪腐盛行,皇帝荒淫无度,大臣投机取巧。所有人都知道大厦将倾,而所有人又都事不关己一样争先恐后地去挖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墙角,生怕自己少挖一锹土少拆一块砖而吃了大亏。张居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除弊兴利的一系列改革,戚继光训练新军,抗倭御寇,南征北战的奋力拼杀,使得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他们的文治武功在王朝沉沉的黑夜中发出的一抹亮光让人看到了希望,然而随着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和戚继光的清算打压,这抹希望之光最终成为王朝垂死前的回光返照。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春天,湛蓝的海水漾着白色的浪花,轻轻拍打着老龙头海岸,烂漫的山花争相怒放,簇拥着历尽沧桑的伟岸长城。雄关古道上走来了一哨人马,这是天启七年(1627年)的春天,辽东巡抚袁崇焕送别友人到山海关前,不由得感慨万千,他没有心情欣赏这壮美的春色。山海关外,皇太极的战刀已经高高举起,一场大战正在悄悄逼近。

     从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到袁崇焕“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常常让我不由自主地追问,他们的志向为什么会如此的高度一致?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天启二年因上疏《平金十策》受到熹宗朱由校的赏识,由福建邵武县令直调兵部升为将军,镇守北部边关。实事求是地说,熹宗朱由校从神宗朱翊钧手里接过来的是个烂摊子。神宗在位四十七年,竟有三十多年不上朝,天天躲在后宫与宫女妃子胡闹,朝政由魏忠贤一帮阉党把持,他们卖官鬻爵,贪赃枉法,闹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终于酿成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攻城掠地声势日隆,大江南北烽火遍地。而关外,自戚继光彻底征服鞑靼部的俺答后,王朝的统治者以为从此边关无战事了,谁知东北大地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金的努尔哈赤很快就成了气候。短短十几年,靠十三副兵甲起事的努尔哈赤就统一了东北各部落,又经萨尔浒一战,几乎全歼了明王朝在关外的主力部队,将王朝的防线从抚顺以东一直压缩到辽西走廊,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王朝的紫禁城而垂涎欲滴。

     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又到了国难思良将的时候了。恰在此时,《平金十策》奏疏呈到了熹宗面前。袁崇焕在奏疏中纵论天下,阐述自己攻防结合、以攻为守、先守后攻、攻为上策的东北方略。熹宗大喜过望,连声感叹,朕得袁崇焕,“边关从此得人矣!”应该说熹宗还是慧眼识人的,又有御史侯恂的极力保举,袁崇焕最终以兵部佥事衔出山海关统兵东进。他带着朝廷拨付的二十万两帑金招兵买马,整饬边备,收复边镇,修城筑池。迅速恢复了十几座边城,将战线牢牢地稳固在了辽西走廊的东端——锦州以东。

     朔气传金柝,月冷征衣寒。光阴荏苒,戎马倥偬中,北国的边关冷月是否让袁崇焕这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生出许多的寂寞与苍凉,我们无从得知,但五年的腥风血雨却足以将一个文弱书生砥砺成铁血儿郎,何况袁崇焕还是怀着一腔报国戍边的热血投身关东大地的。母亲仙逝了,关山万里,天人永隔,袁崇焕只能含泪面向南方叩首再叩首。他乞求母亲的在天之灵能够宽恕自己,他不能离开前线,他知道这五年心血铸就的边防还很脆弱,面对着后金的铁骑有时脆弱得不堪一击。十几年来的厮杀,如虎似狼的后金八旗兵已经彻底瓦解了明朝将士的战斗信心和意志。就在去年这个寒冷冬天,努尔哈赤刚要在沈阳起兵,辽东守将高第就扔下锦州率兵退进山海关内。此时的军事战争已远非徐达修筑山海关那个年代,武器装备正悄然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袁崇焕认为,山海关之所以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就是因为关外的宁远(兴城)锦州几座重镇尚在明军手中,可以相互依托,遥相呼应。若锦州、宁远不保,山海关必唇亡齿寒之。袁崇焕及时把握住了战场形态变局,而高第却仍然相信关城的无敌,抑或是早被八旗军吓破了胆,无论袁崇焕如何相劝,硬是将袁崇焕一支孤军扔在了关外。努尔哈赤大喜,几十年征战,今天他终于看到了将朝廷军队彻底歼灭,一统东北大好河山的希望了。他挥动令旗,数万铁骑越过锦州,杀气腾腾地直奔宁远而来。

     身为主帅,袁崇焕清醒地意识到,此时战斗信心是最为关键的。他亲自写下血书,誓死守城,带领满桂、祖大寿、何可纲等部将制定作战方案,筹集粮草辎重,将城外的居民粮草全部转移城中。八旗兵的铁骑素以速度取胜,擅长奔袭闪击。袁崇焕的策略是坚守宁远,打一场城市防御战。这样不仅避开了八旗兵擅长野战的优势,迟滞敌人的进攻速度,最终拖垮敌人,还能够让将士们依托城防,有效地毙伤敌军,打破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重拾大明官兵的战斗信心。

     努尔哈赤携着荡平东北的宏图大志来到了宁远城前,数万铁骑踏起的烽烟遮天蔽日。山海关近在咫尺了,只要扣开这座雄关,他坚信自己的千万铁骑将横扫中原无人可敌,而眼前最要紧的是先拿下宁远城。可是这次守城的明军没有像锦州那样弃城而逃,袁崇焕更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在城外摆开阵仗与他决一死战。围城几日,八旗兵终于失去耐性,努尔哈赤下令攻城。东北正月里的天气,奇寒无比,城墙上袁崇焕早令人泼水成冰。八旗兵好不容易将城墙撞开一个小豁口,明朝将士早已严阵以待,冲入豁口的少量八旗兵正好成为大明官兵屠戮的目标。正在努尔哈赤犹豫不决之际,宁远城内又传出隆隆轰鸣,袁崇焕亮出了决胜的法宝,十几门大炮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蒙头转向的八旗兵一片片的倒下。战至最后,主帅努尔哈赤也倒下了,八旗兵铩羽而归。此一战,令一生征战几十年,从未吃过败仗的努尔哈赤身负重伤,于当年八月在沈阳逝去。

     宁远大捷是明王朝十几年来对后金这个地方政权的首次胜利,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熹宗朱由校手舞战报,说“为将有如袁崇焕,何虑金狗”。当即下诏着“袁崇焕在原职务上加升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衔”。正确的作战方针永远是决定战场胜负的根本,宁远之战充分显示出袁崇焕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位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名军事奇才也注定继徐达、戚继光之后,把自己的英名留在巍巍的山海关。

     又一个春天悄然来临了,袁崇焕无暇欣赏辽东半岛上姗姗来迟的春色,他要抓紧时间实现自己的宏愿,为大明王朝荡平后金政权,恢复对东北全境的管辖。现在,他已兼任辽东巡抚,成为王朝经略东北的最高长官,他似乎隐约看到了当年北上京师时内心勾画的那幅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他祈求上苍再多给他一点和平的时间。去年正月里的宁远之战,虽称大捷,提振了将士的信心,但手下官兵只是在城墙豁口处的极小局部与八旗兵正面交锋,更多是火炮的威力。所以要想彻底打破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克服将士们视金如虎的畏战心理,必须与八旗兵来一场刀枪剑戟的正面大厮杀。所以面对着朝廷的嘉奖,袁崇焕来不及庆祝,为了争取时间,去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时,他派出使臣前往沈阳吊唁,与皇太极讲和休兵,皇太极也需要时间来整顿内部,稳定权力。双方都知道,休兵是假,赢得准备时间再战是真。

     现在,皇太极似乎比袁崇焕更早地准备好了,这有些出乎袁崇焕的意料。就在这个春天,刚刚继承后金王位不久的皇太极传来消息,公开指责袁崇焕假休兵真备战的图谋。袁崇焕明白,这是皇太极已经磨好了战刀的声明。这是明天启七年的春天,按公元纪年应该是1627年,这个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的春天里发生的战争,常常被史学家一笔带过,认为它无非是宁远大捷的延续,然而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就是这场战争决定了未来中国东北的历史走向。一方垂涎于中原王朝的权力宝座,急于要叩关而入;另一方想要荡平东北恢复王朝统治,正依雄关而东望辽西。

     这场战争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山海关争夺战,只是由于袁崇焕布局关外的战略决策,使战争的烽烟首先在宁锦一线燃起。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挥兵西进包围了锦州城,锦州总兵赵率教率将士三万多人坚决贯彻袁崇焕的作战方针,坚守待援。袁崇焕派部将祖大寿、满桂率精锐骑兵前去救援。急于与明军在城外决战的皇太极趁机直扑宁远,两军在宁远城外展开了殊死搏杀。此战,袁崇焕对付皇太极的战法是步骑炮协同作战,在短兵相接前以火炮和火枪对八旗兵进行大量的狙杀,打乱了八旗兵的阵型,明军骑兵趁势冲杀,一场血战,杀得皇太极败退而走。然而皇太极不甘心就此退回沈阳,他借回撤之机再次包围锦州,由此可见皇太极已彻底乱了指挥作战的章法。锦州守军依托刚刚竣工的坚固城防利用火炮火枪数次击退八旗兵。战事胶着时,袁崇焕挥师迅速从宁远东进,对皇太极展开内外夹击。皇太极再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败而去,袁崇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宁锦大捷。此一役,彻底打破了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让明朝将士在一刀一枪的正面大厮杀的战场上重拾了战胜八旗兵的信心。更让袁崇焕看到了火炮火枪相较于弯弓长刀的优势,使我们这个发明了火药的民族终于把握住了军事斗争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时代脉搏。

     苟延残喘的大明王朝似乎又有救了,以袁崇焕为核心的一批将士不仅又为王朝在北方筑起一道钢铁长城,更逐渐打造了一支准备挥戈北进荡平后金的劲旅。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它的吊诡之处在于行进在历史拐点的紧要处时,仿佛真有一个冥冥中的主宰将书写历史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神宗朱翊钧昏庸无道,却在位四十七年,熹宗朱由校很想励精图治,却只做了七年皇帝。天启七年(1628年),熹宗殡天,其弟朱由检继位,史称明思宗,年号崇祯。崇祯帝也想有一番作为,重整大明江山,继位伊始即剪除大宦官魏忠贤一伙阉党,军事上继续倚重袁崇焕,加封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衔,并赐袁崇焕尚方宝剑,准许其先斩后奏的特权,令其全力巩固山海关一线防御。袁崇焕也立下铮铮誓言,五年之内为朝廷恢复东北全境的统治。

     大明王朝似乎真的又让人看到了一线生机。然而崇祯帝继位时年仅十七岁,十七岁的一个孩子,过于稚嫩的肩膀如何扛得起一座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纵观历史,大凡幼主登基能文治武功者,无一不是有一批忠勇耿直又具治国经验的大臣组成的内阁团队全力辅佐。此时的崇祯帝身边都是一伙什么人呢?有魏忠贤奸党的余孽,有变了态的太监,有自私自利的奸佞小人,有只顾自己贪腐全然没有江山社稷没有政治理想的一班贪官昏官庸官。

     这注定了大明王朝的悲剧,也注定了崇祯皇帝与袁崇焕这对君臣的悲惨结局。

     宁锦一役,不仅让明王朝看到了昙花一现的希望,更让皇太极产生了深刻的忧患。有袁崇焕驻守山海关,不仅他扣关而入驰骋中原的理想化为泡影,待袁崇焕养精蓄锐准备完毕,一旦挥师东进,后金政权也将岌岌可危。自此,皇太极看到了八旗兵的劣势,看到了胜利的天平正在向袁崇焕倾斜,他必须改变对明王朝的战争策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上苍就在这个时候赐给了皇太极一个良机。

     崇祯二年(1629年),东北及蒙古一带大旱,史书记载女真地区“人无衣食”,依附于后金政权的漠南蒙古各部也“粒食无资”到了“人俱相食”的惨烈地步。无论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政权走到山穷水尽的绝处,最终的选择只能是铤而走险。皇太极决定到关内去抢,用战争的手段让自己渡过难关。号令一出,将士相应,包括蒙古诸部。于是八旗兵和蒙古贝勒兵混编成两路,绕过袁崇焕镇守的山海关一线,奔波千里,从喜峰口以西越过长城进犯中原。一周之内,破关掠地,两路兵马便合围于河北遵化城。

     警报传来,袁崇焕望着冬日里空旷的辽西原野仰天长叹。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意识到这是扫平东北实现自己平生抱负的绝佳时机。可是如果挥师东进谁去勤王?皇太极攻打遵化已经危及京师。朝廷的军事力量貌似强大,可数次打败过八旗兵的只有自己这支部队,崇祯帝的勤王命令会很快到达。袁崇焕只好安排好山海关一线的防务,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宁远城。这座他和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誓死保卫过的城池凝聚着他太多太复杂的情感,有的将士把生命留在了这里,有的将士在这里一战成名,升任总兵调往他处,自己也因这座关外重镇位及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过去,这里是捍卫山海关的重要前哨,未来,要让这座重镇成为挥师东进的基地。

     兵至山海关,袁崇焕没有停留,他出宁远时就已命令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精骑前出遵化阻敌。守关将士打开北中南三个关口,大军迅速通关。望着巍峨的城楼,袁崇焕尽快出兵北伐的决心更加坚定了。镇守边关已经七年,在崇祯帝面前立下誓言也已两年,后金政权不灭,朝廷将永无宁日。

     残阳如血,涂红了苍凉的辽西走廊。大旗招展,画戟雕戈,守关将士以威仪的军容目送着这支劲旅在主帅带领下西去勤王。烟尘滚滚,战马嘶鸣,血色雄关也于静默中向统帅这支劲旅的袁崇焕作最后的诀别。

     袁崇焕昼夜兼程,提前赶到通州,令皇太极措手不及。根据他的计算,袁崇焕再快也得三天后到达,这进一步让他认识到袁崇焕的可怕。皇太极再次避其锋芒,连夜驱兵进犯京师。袁崇焕识破皇太极的计谋,再次先于金蒙联军赶到京城广渠门外,选择有利地形分南西北三面摆开战阵。皇太极统数万精兵先攻南面祖大寿,再攻正面袁崇焕,又攻北面王成胤,三次冲杀,均告失败。在袁崇焕的号令下,三只大军相互策应,不断对皇太极形成包围之势,全军上下,将帅率先,士卒拼命,人人抱定决死必胜的信念,将皇太极的联军杀得大败溃退,袁崇焕一直挥军追杀至运河边。

     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就在袁崇焕要乘胜追杀,收复被皇太极侵占的几座边城之际,崇祯皇帝一纸诏书将其逮捕下狱。消息传来,全军震动。袁崇焕麾下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当即率兵离开京师逃出山海关。如果这支唯一能够战胜八旗军的劲旅倒戈,朝廷将朝夕不保。崇祯皇帝只好让袁崇焕写信稳定军心。

     现在,我们已无从猜测袁崇焕是以何种忧愤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还抱着对崇祯帝的一丝幻想。朗朗乾坤,曜曜日月,一个心底无私者即使走到绝路,也会抱着善良的愿望相信天理昭昭,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此时的袁崇焕是坚信崇祯帝会查明真相,还自己一个清白的。他在信中告诫将士要信守忠义,听命于朝廷,继续扛起大明江山北方长城的重任。

     捧着袁崇焕的狱中来信,祖大寿哭了,何可纲哭了,全军将士们哭了,这些为大明王朝拼死搏杀血洒疆场的铁血男儿的哭声惊山动海,雄关震颤。祖大寿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深明大义,责备儿子“哭有何用,何不杀敌立功,向皇帝表明心迹,再保袁督帅性命!”。

     于是祖大寿和何可纲再次率军回师入关。为保主帅性命,更为了证明袁崇焕的清白,全军将士憋着一口气奋勇杀敌,以死效命,一举收复了被皇太极占领的迁安、滦州、遵化等四座城池,将金蒙联军彻底赶出关去。

     然而,崇祯帝最终还是辜负了这位老母亲的心愿,辜负了为其誓死效命的全军将士的期望。这年秋天,当局势稍稍稳定,袁崇焕被崇祯帝磔于西市,他那东出山海关灭金保明的政治宏愿,也随着被五马分尸溅起的一缕烟尘,旋即又被自己的一腔碧血淹没了。

     “崇焕无罪,天下冤之”。

     袁崇焕的死,是皇太极于崇祯二年末至三年初进犯京师的最大收获,至此,他不再担心被朝廷荡平,赶进山林,而是牢牢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而皇太极利用反间计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崇祯皇帝根本不是皇太极的对手。原来,皇太极进犯京师时俘获了几名太监。太监是中国几千年皇权统治最丑陋最变态的一页,历史上往往大多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据史载,这名太监叫扬春,皇太极有意放松看管,让其逃跑成功,在逃跑前又有意让他听到了两个部将谈论袁崇焕正在与皇太极私下媾和的信息。反间计的成功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主帅的多疑。阴差阳错,崇祯帝年少登基,稚嫩的肩膀扛着一座摇摇欲倾的大明江山,深深的不自信使其刚愎自用且多疑成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加上以温体仁为首的一伙朝中大臣为了结党营私,谋求各自的私利,不惜自毁长城急于除掉袁崇焕而后快,致使皇太极这个十分蹩脚的反间计得以顺利实施。让崇祯帝渐起杀心,最终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更让后世子孙痛骂千秋的罪恶决定。

     也有的史书记载,袁崇焕不是死于磔刑,而是死于比这更痛苦更残忍的凌迟,即用刀一片一片地割肉,直到死去止。有考证说凌迟的最高行刑记录是明朝创立的,一共3543刀,袁崇焕也挨了三千多刀。将人用渔网勒紧了割,这样不至于几刀下去就把人割死。袁崇焕是被崇祯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凌迟的,“谋叛欺君”和当今的汉奸叛徒差不多。加之皇太极进犯京师时百姓大多遭难,凌迟时数万不明真相的百姓争相叫好,一些人还蜂拥争食刽子手一片一片割下的袁崇焕的肉。

     镇守山海关一线的统帅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去了。袁崇焕的惨死极大地刺激了昔日的忠勇部将,动摇了这支劲旅的军心。之后不久,锦州总兵祖大寿就秘密投降了皇太极。投降前,祖大寿还杀死了誓死不降的昔日战场上一同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何可纲。十几年后,祖大寿的外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又开关迎进了八旗兵,皇太极的儿子在一班大臣的簇拥下,兵不血刃,大摇大摆地入主中原了。

     只有巍巍的山海关沉默无言,不知它是否还记得一代名将袁崇焕兵出山海关荡平后金的铮铮誓言。

     遥望山海关,我看到了一个王朝的身影在我眼前匆匆走过。那里有统治者的阴谋诡计,荒淫无度,为所欲为,薄情寡恩,狐死狗烹;有奸相佞臣的欺上瞒下,贪污腐化,结党营私,擅权乱政,鱼肉百姓;有忠勇将士的呕心沥血,肝胆相照,拼死搏杀,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更多的却是黎民百姓的生灵涂炭,荒野白骨,血泪交织,苦难深重……

     一场场血腥厮杀在关前的东北平原渐次展开,一幕幕人间悲剧在关内关外不停地上演。当人心的长城筑就时,山海关阻挡着掠夺者的弯刀和铁蹄;当人心的长城坍塌时,山海关便形同虚设,任人践踏。

     山呼海啸,雄关无言,雄关只有沉默。

     大明王朝不过就立于山海关前三百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遥远。而今,当我遥望山海关时,侧耳聆听,城楼上似乎还隐约传来徐达擂响的战鼓,关城前戚继光统兵冲锋的呐喊,关成后袁崇焕告别时壮志未酬的那声叹息。那是一声怎样无奈的叹息啊!携着山风海浪和滚滚烽烟,直叹息得地老天荒。透过纷乱的刀光剑影和炮火硝烟,当这些声音从历史的深处幽幽传出,渐次在我耳畔清晰起来时,我知道,巍巍的山海关上镌刻下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一世英名和不朽功绩。

     遥望山海关,旌旗猎猎,画角呜咽。你听,激荡的历史风雷中传出了惊心动魄的钟声……

 

 微信图片_20181029112930.jpg

作者简介:李春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现供职于梅河口市公安局。出版长篇小说四部,中短篇小说散文散见于《北京文学》《作家》《散文选刊》《光明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曾多次获得全国金盾文学奖、吉林省文学奖,长篇小说《女子中队》获全国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公安文联“剑胆琴心文艺奖”,电影《一个人的追逃》在央视六套播出后获好评,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玛珥湖》被列为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出版图书。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