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

家乡的春节

来源:作者 作者:游雪立

家乡对于常年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是精神的源泉,是浓浓的思念,是魂牵梦绕的心灵归宿,我也不例外每年春节我都要回到家乡进行精神的洗涤和心灵的充电,双脚一踏上家乡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家乡泥土的气息,空气中仿佛还残留有那槐花的芬芳,和着那熟悉的乡音,我立刻血脉喷涌、感觉呼吸即刻通畅起来,浑身透着那个舒服,家乡的天与地,风与月,人与情,令我思绪起伏,心神难以安定下来。

回想幼时的十几年,跟着祖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下血汗、种植下希望、收获了成长,曾经哇哇痛哭,也曾经哈哈大笑,更洒下过无数的辛勤和汗水,留下了许多成长的记忆仔细观察和聆听,在村子里许多跑过闹过的角落,残存我童年的泪水和欢笑,一滴、两滴、一串、两串,......至今回荡在家乡的土地上空,弥漫在这十分熟悉的味道中,轻飘飘地落入我的眼中耳里。

对于家乡的春节,我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回想幼年,我和弟弟都很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意味着能吃好吃的、穿新衣、花零钱、放鞭炮、尽情玩耍,最开心的当然是孩子们了,换下袖头早就磨得发亮的旧衣旧裤,穿上母亲早就细细密密缝下的新袄新裤,雀跃出门,疯跑而去,心中那感觉,真是脱胎换骨,甘甜如饴。待到正月跟随大人走亲访友收压岁钱更是快乐无比的事,一边听着大人们诸如“又长高啦、越来越俊啦”之类的赞叹,一边盘算着今年的压岁钱能买多少心仪的玩具,更是在睡梦中都能笑出声来。 那时,农村的人一到冬天活很少了,一进腊月,浓浓的年味便开始飘荡在每一家的庭院之间,妇女们忙着蒸出一锅锅的馒头、花卷,在热气腾腾中点上红颜色,白里透着红,犹如一朵朵洁白盛开的鲜花;大铁锅内咕嘟着大块的方肉,铁锅下燃烧的干柴噼啪作响,翻滚的油锅内飘着一个个圆乎乎,炸得焦黄的肉丸子;还有那热腾腾和着米香、枣香、红薯香的金黄色的粘饼子,切块的白豆腐被炸成了金黄色,满满的堆放在瓦盆内,总之,放眼望去, 满院子色香味俱全,宛如一幅幅乡情乡韵的美食画卷和一场场壮哉温馨的视觉盛宴,更是驱赶了寒冬,温暖了肠胃。

年三十儿的下午,爷爷总要早早地彻底清扫院子,然后以桶盛水,以瓢泼洒,一桶桶、一瓢瓢,一层层细密地洒过去,喧腾的土院子马上变得潮湿细密起来,漆黑的木门贴上红红的对联,刷白的窗棂纸上贴上那大红的窗花剪纸,顿时满院生辉,充满了生动与妩媚,乐得合不上嘴的爷爷奶奶,穿着新衣满院疯跑的弟弟妹妹,再加上满地的碎红和鞭炮声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笑声,哪家不是一幅幅祥和欢乐的景象,让人心情澎湃,久久不能释怀。

成年后离家在外打拼,对家乡的眷恋与日俱增,日益深厚,如陈年佳酿,绵远悠长,回味无穷。总觉城市里灿烂辉煌的灯火不如家乡的煤油灯和蜡烛明亮,城市里精雕细琢的美食不如家乡的淳朴天然味美,城市里衣着光鲜的新衣更不如幼时的粗布麻衣刻骨铭心。我的祖辈在家乡这块土地奔波劳累、繁衍生息,让血脉续延;这里,有欢乐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甜蜜也有苦涩,有我幼时烂漫的童年,更是我心灵的归依。

多少人都象我一样怀念幼时的家乡,想念那里的人、事、物,那种情分,魂萦梦牵,难以割舍。

春节回到家乡,见一见儿时的玩伴,话一话童年的趣事;看一看长辈们鬓边斑斑的白发和那饱经风霜的皱纹,换来温暖的问候与关怀。点一堆柴火,品一杯香茗,围坐炉火,侃山闲聊;喝几盅小酒,打一把小牌,几番玩闹,哈哈大笑……

 祈愿普天降瑞雪,东风唤春归,让我们以待来年......

 

作者:游雪立,男,汉族,中共党员,工程师职称,现年40岁,现在晋州市公安局工作,爱好写作,曾经在《人民公安报》、《河北政法报》、《河北青年报》、《石家庄公安》等全国、省、市级刊物及报纸上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及文章,在河北电视台组织的“我看《警方报道》”征文活动中获得过二等奖,其中主要作品有:2008年诗歌<汶川,我们来了……》入选《大爱心曲:“5.12”抗震救灾诗选》;《中国公安报》:《旧事新说》;《河北法制报》:《难忘的中秋节》、《难忘的蝴蝶结》等文章。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杜金凤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