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手迹——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融媒诵读会” 在京举行
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
让文学经典“活起来”“走出去”
“初心与手迹——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融媒诵读会”
在京举行
11月16日一大早,初冬里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比平日多了些紧张和忙碌。巴金先生的青铜雕像前,一辆白色电视转播车早早就停在了这儿,文学馆的几个展区里到处是来来往往的人影,铺设线路、搭架机器、清点道具、安排场景⋯⋯一场从未有过的长达8小时的文学作品融媒诵读直播活动即将开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上午10点。
不忘初心,“原汁原味”重温红色经典作品
10点整,为庆祝《文艺报》《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沈阳广播电视台、文艺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初心与手迹——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融媒诵读会”正式开始。首先出现在观众们眼前的是杨沫创作的《青春之歌》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写着不同颜色的字迹,作家创作时的推敲、修改由此可见一斑。这份珍贵的手稿深深触动了站在它面前的主讲人、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他回忆起40年前自己第一次听母亲念这部小说的情景,讲述当年杨沫先生把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感人故事。就在这份历史记忆前,艺术家艾敬深情诵读了《青春之歌》中的经典段落。“这次活动在重要的节点举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诵读好红色经典,我不仅反复读了书,还把老电影翻出来从头看了一遍。能参加这次活动我感到很荣幸。”艾敬说。
经典从来都是属于人民、属于广阔大地的,它们从人民生活的不竭源泉中来,并在一代代读者的阅读和喜爱中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此次直播活动所展示的手稿都是这样的作品,《上甘岭》《创业史》《李自成》《平原游击队》《上海的早晨》《保卫延安》《我的第一个上级》《青春之歌》《玉门诗抄》《红岩》《新英雄儿女传》《三家巷》《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清江壮歌》《我的短诗选》《李双双小传》《天山牧歌》《阿诗玛》《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谱》等21部红色手稿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与时代精神高度。这些作品塑造了新中国几代人的灵魂,其中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如小兵张嘎、阿诗玛、林道静、梁生宝等,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镌刻了新中国建设者们的铮铮铁骨,铸就了中华儿女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不屈脊梁。而此前,它们都曾在“初心与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大展”上与观众见面。
创新传播形式,让经典焕发出更强生命力
怎样让文学手稿走出博物馆,真正“活起来”?长达8小时的融媒诵读直播就是一个很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尝试。此次直播创新采用5G+4K技术,邀请作家马识途的外孙女安海涛、林杉的女儿李梅、李季之子李江夏、《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李洱、雕塑家李象群等作者亲属和业界专家以诵读、点评、访谈等多种形式,将手稿、作品、电影、电视剧等衍生品一道呈现。
同时,部分作品,如《创业史》《保卫延安》《红岩》《天山牧歌》《我的第一个上级》等,除了北京主场地的展示之外,还设陕西西安、延安、重庆渣滓洞、新疆塔城等分会场,通过回归故事发生地或创作之地,探寻作品创作年代的历史背景,挖掘经典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在还原作品诞生时代语境的同时,在新时代赋予其新的解读价值。
在小说《红岩》的诞生地重庆渣滓洞,外拍记者带观众体验了当年关押过江姐等革命先烈的牢房,一位山东游客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年读《红岩》的感受,并在记者邀请下唱起《红梅赞》的经典唱段。在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少数民族朋友载歌载舞,一同朗诵起《天山牧歌》中的《赛马》,将当地的社会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陕西延安鲁艺旧址,喜庆的安塞腰鼓敲出了这片土地新的脉动,杜鹏程纪念馆就在不远的窑洞里,一幅幅旧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让观众仿佛重新走进作家创作《保卫延安》时的情景。而在辽河油田,奋战在一线的“80后”“90后”石油工人朗诵起《玉门诗抄》里的诗歌。新一代的石油人表示,每次读到李季的诗都会热血沸腾。他们一定继承上一代石油人的精神和情怀,接好祖国石油事业的“接力棒”。
作家马烽之子马小林看到山西贾家庄的马烽纪念馆的影像时百感交集。他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父亲那批作家当初都是满怀豪情、激情的,他们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父亲对农村和农民怀着无比真诚的热爱,他的作品和人品对现在的读者和文学工作者都有借鉴意义。这是一次重温初心的活动。初心是什么?就是他们当年的真实存在,和他们所写下的时代生活
曾给姚雪垠当过助手的学者许建辉说,为了更好地给观众介绍姚雪垠其人其事,她认真准备了一个多星期,写了7000多字的材料。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相信参与其中的人都会从中获得力量,也相信这次活动能更广泛地传播开去,让更多人了解经典作家作品的力量。
这种丰富多样、轻松愉快的直播很快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在各直播平台迅速收获众多粉丝。有网友评论道:“‘大雨在窗外倾泻着,海涛惊人地吼叫着,天宇充满了激昂的叫嚣。但是道静什么也不知道’——那是我坐在爸爸腿上看的电影,难忘亲情,更难忘红色经典。”还有网友写道:“第一次看《上甘岭》电影,是7岁。看完电影,村里的小伙伴就组织了《上甘岭》沙堆模仿攻击战。全村小伙伴分作两组展开争夺,太阳落下去,才结束战斗。可见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刻。”
正像辽宁大学副教授李东所说的,这次走进红色经典的“原汁原味”的活动很有意义,手稿是一种途径,诵读是一种方式,所有的途径和方式指向的都是:向新中国文学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致敬。通过这样一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为繁荣我们的文化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根铸魂,文学要敞开更大空间吸引更多读者
此次全媒直播,总时长近8小时,在国内相关主题节目中,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广覆盖、多媒体的形式尚属首次。沈阳广播电视台利用融媒矩阵,在今日头条、抖音、新浪微博、微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号、搜狐号等平台进行密集宣传推介,累计推送585条信息。同时,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作家网、中新网、《中华读书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央广经济之声、《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沈阳日报》、江苏卫视荔枝新闻客户端、浙江新闻客户端、陕西头条客户端、河南日报客户端等34家媒体平台参与了报道。截至17日晚18:00,由沈阳广播电视台发起的话题“#初心与手迹#”全网流量已达7580万,再加上34家媒体发布及其二次转发添加的流量,此次全网融媒直播的流量已经过亿,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本次活动的总策划李敬泽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策划、组织此次大型融媒诵读直播活动,是中国作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一次具体实践。中国当代文学的70年是跟随新中国70年的脚步一路走来的,选择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对于新中国一代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作品,把它们展示出来,这是对新中国峥嵘岁月的特殊的回望与致敬。今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初心与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大展”,手稿展出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喜爱,而这些作品当年大多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几乎全部都被《文艺报》推介、评论过。对于即将迎来70年的《文艺报》和《人民文学》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怎样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有效地推动文学走向大众,走向人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文学应该敞开更大的空间,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进来。策划、组织这一大型融媒诵读直播活动,就是要让大家回到当代文学的初心,重温当代文学的责任。今天我们重温这21部经典作品,可以充分了解到它们曾经以这样特殊的方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产生了如此静水深流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们的文学在今天应当继续承担起这样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热门推荐